天博 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交易所公告
综合财经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增强农业发展韧性

时间:2022-07-12 来源:光明网

作者:丁斐、金书秦(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近日,生态环境部等部委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农业是与自然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部门,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作物的单产、结构与产业格局,波及畜牧业和加工产品。中国既是农业大国,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农业除了减排固碳,更要着力增强其适应性,提高应对各种不利气候条件的“韧性”。

气候变化给我国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物种植方式和传统产区边界变化,导致农作物种植界限北移和优势产区转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面临深刻调整。二是农业气象灾害加剧,病虫害风险加剧,尤其威胁气候敏感生态脆弱地区的粮食安全,对农作物和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利影响。三是国内农产品供需市场改变和国际贸易格局深度调整。

我国一贯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适应措施。

2007年,我国就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适应与减缓并重的原则。2013年,我国在农业领域提出了加强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措施、提高种植业适应能力、引导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合理发展、加强农业发展保障力度等重点任务。2021年,我国将农业作为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十四五”规划要求,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再次明确了农业在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全球气候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要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最大程度降低气候变化风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威胁,同时加强研究,充分开发利用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农业机遇。

适应气候变化、增强农业的气候韧性,既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要求,也是提高农户生计和福利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明确增强农业适应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对外,增强农业适应性是兑现《巴黎协定》承诺的应有之义。中国作为《巴黎协定》缔约国,一直把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传递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对内,要认识到农业在整个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与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农业绿色发展等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要议题有机衔接。

二是强化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农业适应实践,但这些工作呈现分散化、碎片化特征,未来要强化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的全方位支撑。

三是明确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从优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格局、强化农业应变减灾工作体系、增强农业生态系统气候韧性和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四方面对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进行部署。一方面,农业适应气候变化重在事前预防:要针对气候变化的新进展、新情况制定响应预案;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做好适应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工作;通过化肥农药减量、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发气候智慧型农业等方式提升农业气候韧性。另一方面,要评估全球温升背景下我国农业增产的可行性,因地制宜改变农产品生产结构与进出口策略;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经济政策,鼓励开展气候友好型低碳农产品认证,开发地方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扩大农民收入,激励农民主动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版权所有:哈尔滨谷物交易所 黑ICP备11006394号-1
哈尔滨谷物交易所客户信息交流群:90760821 1914658765
公司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科技创新城创新三路800号2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