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加力稳面积稳产量 促进水稻“单改双” 时间:2021-04-06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稳定的粮食安全根基为应对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充足的粮食供给再次发挥了安天下、稳民心的作用。疫情防控期也是春耕备耕的关键阶段,为避免两期重叠影响春耕生产和全年粮食生产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中强调,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李克强总理在批示中指出,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尤其是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恢复双季稻”。3月3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恢复双季稻面积,稳定早稻面积并力争有所扩大”。
此次稻谷“单改双”是在疫情防控、国内外风险加大的特殊时期稳产保供的关键决策。通过调查了解到,中央做出部署后,主要双季稻产区地方政府积极落实中央要求,在第一时间动员农户改种双季稻,尤其是种粮大户主动响应号召扩大“单改双”面积。但通过调查湖南等地的种粮农户后发现,“单改双”还需要更多扶持,稳定稻谷种植面积需要多措并举。 早稻种子准备不充分,临时备货受阻碍。很多农户,尤其是种粮大户,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种双季稻,年前采购生产资料的时候就没准备早稻种子。如果要种植早稻,需要重新选购一批早稻种子,联系并对接种子企业准备货源。受疫情管控影响,各类农资发货速度减慢,一些农户的农资尚未到位,新增种子订单也会存在物流的问题。马上就要到3月下旬早稻育秧期,早稻种子的货源和物流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早稻育秧会受直接影响,“单改双”效果难以保证。 收益低仍是主要制约因素,疫情加剧收入风险。种植双季稻不仅劳作工时紧、“双抢”时异常辛苦,而且早稻品质相对较低、价格上不去,很多农户不愿种植。此次疫情交通管制范围较大,物流成本上涨推高农资价格,调查的湖南醴陵等地的化肥价格每吨上涨了200多元。疫情期间人工严重不足,能雇到的每个工也比平时多50元左右。很多大户担心疫情结束后会迎来用工高峰,人工成本可能会一直居高不下。种双季稻只有产量好才能赚钱,现在成本上涨,双季稻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如果仅从收益上来看很多农户其实不愿意种。 种粮风险不断加剧累积,“单改双”心存担忧。调查了解到,“双改单”的主力大多是种粮大户与合租社,这些种粮主体怀揣着种地报国的家国情怀、积极响应地方政府“单改双”的同时,也存在着上述困难和对未来风险的担忧。加上今年农业气象状况不容乐观,后期干旱程度可能加剧,大户扩大“单改双”面积时十分谨慎。调查中有两位大户表示为了保证基本收益,他们不敢大规模种植双季稻,分别打算种200亩、300亩,分别占其经营面积的7%、15%。大户能种的规模相对有限,小户大多不愿意种,依靠“单改双”稳定稻谷种植面积有一定难度。 总的来看,当前早稻的计划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也面临一些现实困难和后期风险,农民的顾虑比较多。迫切需要政府积极协调、主动作为,打通双季稻春耕备耕上的阻碍条件。也要注意到,“单改双”在稳定稻谷面积、产量上的作用是有限的,要保持全年全国稻谷面积稳、产量稳,需要加大政策扶持,确保多渠道共同发力,并加强防灾减灾力度。 给双季稻备耕打通路。地方农业部门在落实双季稻面积的同时,要及时了解农户备耕存在的困难,主动协调对接种子公司,确保三月中旬早稻种子货源及时到位,避免耽误三月下旬和四月初早稻育秧。开辟农资运输绿色通道,在确保疫情防控力度不削弱的情况下,加快通行证办理速度、降低办理成本,积极调配人员和车辆,保证物流通畅,确保早稻备耕物资及时到位。 稳定政策支持预期。稳住面积和产量关键要稳住种粮收益,除了早稻以外,全年稻谷生产需要稳定政策支持力度。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每斤上调1分,并采取限量收购方式,被访农户表示有一定刺激作用,但作用非常有限。在最低收购价政策空间受限情况下,需要其他支持政策共同发力。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落实稻谷生产者补贴,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在农业机械、农业设施、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适当延长贷款还款期限,增加临时性应急贷款。 推进科学减灾防灾保产量。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高于往年。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气象预警,今年1-2月降水偏多,3-5月降水北多南少,汛期强降水过程多,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并存。虫害来势汹汹,传统的水稻“两迁”害虫重发风险高,纹枯病发生范围广,2019年已入侵国内的草地贪夜蛾对稻谷的可能危害也需要密切关注。目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还有短板,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早期病虫害防控工作的开展,后期防灾减灾任务繁重。 巩固发展再生稻种植技术。近年来再生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有关再生稻种植的农业技术研发工作也大量开展并不断成熟。由于再生稻是利用早稻或种稻头季水稻收割后的稻桩重新发苗、长穗、收获,所以投入的农药化肥人工都比较少,其产品也因绿色天然受到消费者欢迎。尽管再生稻产量比双季稻低,但其净利润高,大户的种植积极性很高。可以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加大再生稻品种研发、高效技术集成,提高再生稻产量,扩大再生稻种植范围,从而达到“双稳”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