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2019年小麦市场:购销不温不火,重心继续下移 时间:2020-01-03 来源:中华粮网 回首2019年的小麦市场,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不温不火”,行情“可圈可点”的地方不多。在供给充足、需求不旺的格局之下,麦价虽也阶段性发生波动,有涨有跌,但区间幅度狭窄,稳中走弱的小麦市场行情基本贯穿全年。
由于国家2019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价格及临储小麦拍卖底价下调,政策性小麦价格重心同比下移,因此导致市场小麦价格也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市场监测显示,截止12月末,主产区主要粮油批发市场普通小麦交易均价为2345元/吨,较上年同期下降96元/吨,下跌幅度为3.93%。
一、2019年小麦市场价格重心继续下移
2019年上半年,小麦市场供应充足,下游终端需求不畅,市场小麦价格平稳偏弱。下半年阶段性市场虽然调整频繁,但上有“顶”、下有“底”,市场价格箱体透明,整体波动幅度不大。2019年产新小麦价格的高位出现在11月中旬,时间同去年相仿,但高位水平比去年下降。
1-5月份,主产区小麦价格整体弱势下行。由于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每周投放保持300万吨高位投放,各级储备粮轮换出库持续,市场供给充足。再加之5月份国家再度大幅下调小麦拍卖底价,市场受到政策利空和供需宽松的双重压力,导致小麦价格整体呈现弱势下行态势,且价格回落幅度较大。
截至5月底,河北石家庄普通小麦进厂价为2370元/吨,河南新乡为2360元/吨,山东菏泽为2380元/吨,安徽宿州为2360元/吨,主产区小麦价格普遍较1月初下降了140—160元/吨。
6—9月份,主产区新小麦价格整体围绕最低收购价运行。由于2019年小麦产量、质量双增,小麦市场有效供给压力较往年偏重。新小麦在经历了上市初期短暂的高开后,其价格长时间持续低迷走低。7月中旬以后,随着最低小麦托市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底部支撑增强,小麦价格继续走低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后期随着制粉企业陆续开展秋季备货,主产区小麦价格虽稳中温和小幅回升,但麦价整体上行依然困难。
截止9月底,河北石家庄一等普通新小麦收购价为2340元/吨,河南郑州为2280元/吨,山东德州为2310元/吨,江苏徐州为2300元/吨,安徽宿州为2300元/吨。整个收购期内,主产区新小麦价格基本处于最低收购价政策价格区间运行。
10—11月中旬,主产区小麦价格凸显偏强运行。进入10月份以后,由于产区农户大多忙于秋收秋种,贸易商忙于秋粮购销,无暇顾及小麦出售,小麦市场阶段性供需出现偏紧。同时,国家小麦收购、销售政策均维持稳定,一定程度上也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共同的利好支撑小麦价格持续走强。
截止11月中旬,河北石家庄一等新普通小麦收购价为2440元/吨,山东济南为2410元/吨,河南郑州为2410元/吨,江苏徐州为2410元/吨,安徽宿州为2370元/吨,主产区小麦价格普遍较9月底上涨了70—100元/吨。
11月下旬—12月份,主产区小麦价格再度稳中小幅回调。由于前期小麦价格持续上涨,部分地区价格已触及政策粮源到厂成本“红线”,再加之市场阶段性供需矛盾缓解,小麦价格高位趋弱调整。12月中旬局部虽有小幅反弹,但昙花一现、幅度狭窄,下旬主产区小麦价格又基本归位12月初水平。
截止12月底,河北石家庄一等普通小麦进厂价格为2410元/吨,山东济南为2400元/吨,河南郑州为2410元/吨,江苏徐州为2410元/吨,安徽宿州为2370元/吨,局部价格较11月中旬小幅回落10—30元/吨。12月底主产区小麦价格基本在2370—2410元/吨之间,较上年同期下降了90—110元/吨,市场价格年度重心继续下移。
二、2019年国内小麦市场运行特点翻新
“稳中求进”是2019年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期的粮食市场注定不会平凡,小麦市场的运行特点亦较往年出现翻新。
第一、市场化收购与政策收购并驾齐驱。2018年夏收,主产区六省仅有三省启动了托市收购,但“启而不动”现象突出,市场化收购基本担当收购主力军角色。而2019年夏收则由于市场压力较大,再加之小麦质量较好,主产区六省不仅全部启动了预案,而且托市范围扩大,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数量大幅高于上年,小麦市场基本呈现为市场化收购与托市收购并驾齐驱的局面。
截至9月30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7076.2万吨,同比增加2061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2227万吨,同比增加1992万吨,托市收购在总体收购量中占比较上年大幅增加。
第二、政策托市向托底转变更加明显。2019年托市收购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一是托市收购启动的时间延迟,反映了国家强化市场化收购的导向;二是“精准托市”,预案启动梯次推进,为多元主体市场化收购留出空间。
2019年夏收期间,虽然主产区六省全部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且收购范围一再扩大,但小麦价格却变化不大,基本围绕最低收购价这一“轴心”波动。政策托市虽对小麦价格持续下滑起到了遏制作用,但对市场提振推涨作用相对有限。这说明国家政策已由“托市”向“托底”转变,政策对市场价格形成的影响在逐步减弱,以往市场“一托就涨”、“一托就灵”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第三、区域、品种差价较上年缩窄。由于今年主产区小麦质量普遍较好,南北小麦差价缩窄,跨区域小麦流通数量较上年大幅减少。与此同时,由于优质小麦产量增幅较大,市场供给充足,再加之普通小麦品质大幅提升,市场结构性矛盾缓和,优普小麦之间的差价也降至近年低位。
截止12月底,河南郑州“郑麦366”优质小麦收购价2440元/吨,山东菏泽“济南17”优质小麦收购价2450元/吨,河北石家庄“藁优2018”优质小麦收购价2460元/吨。华北地区优质小麦平均价格为2485元/吨,比去年同期下降222元/吨;优普小麦价差为103元/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47元/吨。
第四、政策性小麦拍卖成交持续低迷。2019年5月份,有关部门下调2014-2016年产小麦销售底价60元/吨,2017年产小麦下调120元/吨。7月份,对专场销售的2013年进口小麦销售底价下调100—250元/吨。虽然国家一再加大政策性小麦“去库存”、“降成本”力度,但在市场需求不旺,陈麦与新麦性价比处于略势的情况下,“去库存”进程较为缓慢。
初步统计,2019年全年最低收购价小麦共举行拍卖40次,累计投放数量12001.80万吨,总成交量为261.45万吨,平均每期成交量6.5万吨。2018年全年投拍36次,共投放小麦8005.19万吨,总成交量877万吨,平均每期成交量24万吨。
第五、小麦进口数量同比出现增加。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11月我国进口小麦45万吨,同比增加226.8%;1-11月累计进口小麦299万吨,同比增加4.4%。据了解,2019年我国小麦进口配额为963.6万吨,从当前小麦进口情况来看,虽然进口数量已高于上年同期,但仍远远低于当年的进口配额,对国内小麦市场影响不大。
按照正常年景,每年我国小麦进口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由于海运运费成本的关系,中国很少从欧洲进口小麦。而今年由于特殊的贸易关系,我国小麦进口开始转向欧盟地区。据欧盟官方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欧盟28国在自7月1日起的2019/20作物年度向我国出口了72万吨小麦,上一年度仅有13万吨。
三、市场对2020年夏收前小麦价格预期看淡
新年伊始,从近来的小麦市场运行状况来看,对于春节前的小麦价格,当前市场预期几无分歧,市场的变数已经不大。2020年夏收前的小麦市场,由于供给充足而需求不旺,市场对小麦价格预期看淡者占据主流。
从供给上看,一是国家临储小卖库存依然高企,政策性供给并不缺粮。初步统计,目前国家临储小麦库存仍超过9000万吨,高于上年同期1700万吨。二是市场面临各级储备小麦轮换出库。2月份之后,中央储备及各级地方储备粮轮换出库将会陆续展开,届时市场的供给相会增加。三是当前基层小麦余粮数量仍多于去年同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为迎接新粮上市,农户及贸易商也会在新粮上市前出净手中小麦。
从需求上看,国内小麦市场消费一是口粮消费,二是饲用及工业消费。通常春节后是面粉消费的淡季,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面粉销售旺季与淡季的区分并不十分明显。就笔者之见,近年来面粉市场消费基本体现于刚性需求,节后随着农民工陆续外出,大中专学生陆续返校,面粉销售速度虽不及节前,但也不会明显降低。而就饲用及工业消费看,由于2019年小麦质量普遍好较好,再加之玉米价格回落明显,小麦进入饲用及工业消费困难,估计2020年上半年这种局面仍难以有所改观。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9/20年度国内小麦饲料消费及损耗为160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00万吨,减幅13.3%;工业消费为92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80万吨,减幅23.3%。
从政策上看,2020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政策,且价格维持上年水平未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心理,抑制小麦价格出现深度下跌。但值得提出的是,长期以来市场对储存时间较长的政策性小麦销售底价下调的预期一直存在,“去库存”压力始终高悬。
据了解,目前在国家9000万吨临储小麦库存中,2014—2016年产小麦仍有4540万吨,由于存储时间较长,质量不高,销售困难。市场认为,出于加快“去库存”、“降成本”进程的考虑,2020年国家有关部门极有可能在适当时机对存储时间较长的政策性小麦销售底价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从生产上看,天气变化将会受到市场关注。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当前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21%、79%,气候条件利于冬小麦分蘖生长和安全越冬,新季小麦整体长势接近上年、基本正常。业内人士认为,如不出现大的意外天气,2020年小麦产量将会保持稳定。
天气变化历来是影响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受春季旱情的影响国内小麦市场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阶段性波动,尤其期货市场显得更加明显。由于气象条件变数不定,一旦小麦生长受到不利天气影响,市场将会随市场主体心理的起伏而出现波动,估计天气变化在夏粮收获前将会持续受到市场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