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中缅跨境肉牛项目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0-11-18 来源:牛业科学实践 目前由缅甸输入中国的贸易牛源,实际上并不属于真正的肥牛,而是属于真正的架子牛范畴,由于“出肉率较低”所以其屠宰之后的“斤牛产值”一定是较低的,缅甸牛源均为老龄牛(其中大部分为印度牛源经缅甸中转入境中国),在未经育肥的情况下屠宰——其肉质较差,所以要想真正盈利就必须要屠宰经过充分育肥的牛源,使屠宰牛源的“出肉率”与“斤牛产值”大幅度提高,同时改善肉质,提高产品的市场议价权。
缅甸与中国的“牛源经济学关系”目前是相反的,中国在1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育肥牛与架子牛之间的“价格倒挂”格局,目前中国的架子牛是以其在“育肥饲养环节所能够创造的经济价值空间”计价的,所以中国的架子牛价格是高于育肥牛价格的;由于缅甸的养牛业一直处于相对原始的养殖水平,至今依然是处于对牛源的“以肉计价”状态,也因此导致缅甸的架子牛价格是低于育肥牛价格的;两个国家之间“牛源经济学关系”的巨大反差——给中缅牛源贸易中的“育肥饲养环节”留下了巨大的商机;首先是缅甸的“低价架子牛”经过育肥之后——可以实现“活体重量单价增值”与“育肥期增重获利”的双重价值提升,同时可以让“屠宰环节”获得膘肥体壮的屠宰牛源,避免对架子牛的过度宰杀,“屠宰架子牛”是一种只赚屠宰数据不赚利润的挥霍式屠宰方式。 要想实现屠宰环节有充足的“膘肥体壮牛源”可宰,仅仅依靠自有育肥场养殖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环节“化零为整”是不可取的,所以必须要以“自有育肥场”的引导与调节作用——带动发展“公司+农户”或者“公司+贸易商”模式,因为缅甸目前并没有真正的“架子牛育肥”概念,更没有真正成熟的《育肥饲养技术体系》,需要做到的是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当地农户与贸易商的本土作战能力,达到轻资本运营并解决优质牛源的平稳供应问题。
肉牛业“公司+农户”模式在中国曾有过接近10年的辉煌时期,在15年以前中国也处于牛源充足状态,牛源交易倾向于买方市场,相对而言屠宰企业拥有一定的交易定价主动权,自2008年之后中国牛源明显的出现了逐年趋紧的局面,屠宰企业失去了曾经的绝对主动权,牛源交易环节的主动权开始逐渐向卖方市场倾斜!
目前缅甸的牛源状况与10多年前的中国相似,只要充分的合理整合资源与理性的规划布局,一定能够实现养殖与屠宰两个环节均获得较高盈利水平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