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1.3亿吨缺口引发焦点关注:中国粮食到底够不够? 时间:2020-08-19 来源:第一财经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下称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月17日发布报告称,到“十四五”期末,中国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
粮食又不够了?一时间市场风起云涌,民众也开始心生忧虑。
缺口中八成是“动物口粮”
未来1.3亿吨粮食缺口问题,因为没有报告的具体分项数据,经过不断发酵的舆论之后,让不少民众开始忧心忡忡。
其实是自己吓自己。
第一财经记者研究发现,报告中提到1.3亿吨的粮食缺口,相比中国庞大的粮食生产能力,并不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而且根据最近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进口的粮食当中,给人吃的口粮占比更不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粮食产量6.58亿吨。
同期,中国粮食进口量约1.15亿吨,其中:大豆进口8804万吨,小麦进口310万吨,稻谷和大米进口308万吨,谷物及谷物粉进口2047.00万吨。在进口粮食中,大豆位居第一,居第二位的谷物及谷物进口粉包括玉米、高粱、大麦等粗粮。
因为国家统计局没有公布中国粮食的消费量,假设2018年中国生产的粮食加上进口的粮食全部消费,总量是7.73亿吨,进口的粮食1.15亿吨占全国一年粮食消费量的比例为14.9%。
进口粮食占比15%左右,与国外数据的分析结果相差不多。
美国农业部数据,2018/2019市场年度,中国小麦、大米、谷物(含玉米、高粱、大麦、燕麦、黑麦)、大豆的消费量分别是1.25亿吨、1.43亿吨、2.87亿吨、0.85亿吨,总和是6.4亿吨。
同期,中国上述粮食作物的进口量分别是314.5万吨、280万吨、1054万吨、8254万吨,进口粮食总和为0.99亿吨。
按照上述数据,中国进口粮食占总消费量的比例为15.5%。
从粮食全口径来看,中国粮食自给率可以达到八成以上;如果将口径缩小到主粮(小麦、大米、玉米),《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达到98.75%,不存在进口依赖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进口的粮食中,大豆和玉米占了绝大部分,大豆、玉米主要是给生猪、禽类、水产这些动物做饲料,并不是给人吃。根据上述国家统计局2018年数据,仅仅大豆进口一项就占比总进口量的近八成。
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到2018年,全国居民谷物年人均消费量从138.9千克一路降低至116.3千克,而包括猪肉、牛肉、羊肉在内的肉类年人均消费量从25.6千克增至2018年的29.5千克,禽类消费量从7.2千克增至9.0千克,水产品从10.4千克增至11.4千克,蛋类和奶类消费也明显增加。
这些年,中国从国外进口的大豆和玉米一路飙升,美国农业部数据,2018/2019市场年度,中国进口的大豆和玉米总量为8702万吨,占进口粮食总和0.99亿吨的比例为88%。
中国现代化还在进一步推进,未来作为口粮的大米和小麦用粮食占比预计会进一步降低,生产肉蛋奶需要进口的饲料用粮继续增加,这是社科院预计的1.3亿吨粮食缺口的背景,这样的变化,此前发达国家已经经历过,这是消费方式的巨大转型,已经不能用粮食不够吃来解释。
大米将连续两年净出口
中国人现在消费的口粮,主要是大米和小麦,其中大米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现在不仅南方人爱吃大米,北方人吃大米的也越来越多。
爱吃大米的人多了,而且消费者希望吃到风味独特的大米,拉动了大米的进口。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大米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这种现象持续多年。
以2015/2016市场年度为例,美国农业部数据,中国进口大米460万吨,出口约37万吨。
到了2018/2019市场年度,中国进口大米的状况发生了改变。当年,中国的进口量降至260万吨,中国出口的大米达到272万吨,比进口大米多出12万吨,是5年来第一次成为大米净出口国。
美国农业部预计,2019/20市场年度,中国大米出口量进一步增至340万吨,而大米进口量继续缩减至230万吨,中国将连续第二年成为大米净出口国。
中国能成为大米的净出口国,是因为中国拥有大量的大米库存。2019/2020市场年度,中国大米期末库存约为1.18亿吨,数量约占到全世界库存量的一半。大米不能久藏,否则品质会出现退化,从加快流动的角度来看,国际市场上就有了用武之地。
中国会继续从泰国、越南等进口口味好、价格低的大米,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同时也会将拥有相对优势的大米出口到国外市场,实现资源的双向流动。
自给自足还是根本
国内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土地越来越稀有。从纯经济回报的角度,同样一块土地,用来发展工业,或者发展房地产业,经济效益毫无疑问将碾压粮食种植,而且近年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低,中国因为托市收购粮食价格处于高位,成为国际粮食市场“价格高地”,自己种粮食还是出海买外国粮食?争议的声音不小。
吃饱的问题还得靠中国人自给自足。
中国有14亿人口,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粮食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多年来中国用占世界总面积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粮食展望报告显示的信息,2019年全球谷物类粮食产量约为27.22亿吨。中国2019年的粮食总产量接近6.64亿吨,约为全球粮食总产量的24.4%,且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数十年都是全球第一,远超其他国家(第二名是美国,粮食产量整体在5亿吨左右波动)。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粮食消费体量,如果不能在粮食特别是口粮上高度自给自足,严重依赖进口的话,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粮食出口能满足这个需求,进口粮食可以作为补充和调剂,但绝不可能成为满足国人口粮需求的主要解决方案。
一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口粮必须自给,其它,尤其是肉类,可以考虑适度进口,这样也是保护中国的环境、节约资源。
社科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报告称,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
随着中国农业人口不断减少、农业技术不断提升,虽然未来的粮食安全压力依然存在,但现代化农业的高效率能弥补农业劳动力流失、耕地抛荒等问题带来的粮食缺口,农业人口占比逐步减少是必然趋势,且缺口数量相对于整体粮食消费量的占比,依然会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部分确实可以通过进口来补充和调剂。中国使用少量的外汇储备从国际市场购买一定数量的粮食,可操作且性价比高。
但归根到底,作为国家战略物资,粮食自给自足关系到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中国不可能把这一战略命脉寄托在进口渠道上,靠进口养活14亿中国人不现实,饭碗端牢的安全感只有自己能给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