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紧抓种猪不放手 提质扩量有成效 时间:2020-08-10 来源:全国畜牧总站 编者按: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实施10年来,在全国遴选了98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虽然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生猪生产造成了影响,但是国家生猪核心场在生猪复产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不但经受住了考验,而且逆势生长,加快迭代升级。各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提质增效,扶持种猪生产,为种猪供应、生猪恢复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北京:稳定生猪核心育种群 201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生猪养殖产业造成巨大冲击,生猪存栏和出栏大幅下降,生猪稳产保供压力较大。生猪育种工作也受到较大影响,核心群数量有所下降。随着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和恢复生猪生产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我国生猪养殖正在逐步恢复元气。恢复生产,首先在种。北京市地处京津冀区域的核心,北京的养殖业和畜禽种业有着明显的“三多一强”的特点,即大型农牧企业集团总部多、高科技企业多、高层次人才多、科技创新能力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北京市紧紧抓住种猪生产,扎实推进生产性能测定、选种选配等基础工作,积极尝试区域联合育种模式和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生猪生产发展模式。
自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市种猪生产能力一度出现“断崖式”下降,种猪场数量由2017年的74个下降至18个;基础母猪存栏由5.34万头下降到1.18万头;供种能力由47.91万头下降到8.26万头。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北京市积极恢复养猪生产。目前,正在新建种猪场11个,设计母猪存栏4.68万头;改扩建种猪场6家,设计母猪存栏增加1.12万头。生猪核心育种群基本保持稳定,2017年核心群基础母猪存栏6482头,其中杜洛克猪631头,长白猪1383头,大白猪4468头;2019年核心群基础母猪存栏5352头,其中杜洛克猪393头,长白猪573头,大白猪4387头。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北京猪业提升 为加快恢复北京生猪生产,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生猪产业优化提升发展和保障猪肉市场稳定供应工作方案》;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北京市生猪产业优化提升发展项目实施意见》,按照“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达标奖补”的原则,支持生猪养殖场的建设,规模为8.5亿元。2020年,北京市计划新建11家生猪养殖场,并对6家生猪养殖场进行改建或扩建,并将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指导。在项目支持下,北京市三个核心育种场积极参加恢复养猪生产的工作。北京六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在顺义建设集育种、扩繁和商品猪生产为一体的生猪养殖基地。新建的楼房养猪具有生物安全标准高、设备设施智能化、生态环保等特点。项目建成后,基础母猪存栏5260头,年出栏商品猪预计12.8万头,将成为北京市“菜篮子”的有力保障。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在北京昌平扩建一个基础母猪存栏3000头的种猪场,在平谷新建一个基础母猪存栏3000头的种猪场。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小店畜禽良种场改造两个种猪场,基础母猪存栏分别为1000头和1200头。这三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复产、扩产将为保障北京地区种猪供应提供有力支撑。 区域联合育种模式成效显现 北京市为提高种猪的整体质量,加快遗传改良进展,减少引种次数和数量,启动了“北京市种猪遗传评估体系建立及产业化示范”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成立了北京种畜遗传评估中心,制定了遗传评估方案、性能测定规程和数据管理办法。中心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综合利用现代种猪育种原理,整合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应用动物模型BLUP(最佳线性无偏预测)育种值估计方法,在北京市开展种猪联合遗传评估工作。累计收录348.6万头种猪个体档案,47.13万条生长性状测定记录和42.53万窝产仔数记录。38个大白猪群平均遗传关联率达到4.61%,32个长白猪群平均遗传关联率达到3.71%,形成了“超级核心群”,生猪联合育种迈上新台阶。 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新技术加快应用 北京市依托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的种猪繁育体系建立与产业化示范”,构建了公益性的“猪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推进北京地区猪育种进入基因组时代。通过对分子检测操作的优化和芯片数据编辑、质控程序的开发,搭建一套高效的猪高密度SNP芯片检测体系;开发智能化、自动化、标准化的基因组遗传评估系统,实现了将复杂的基因组选择计算过程转化为“一键式”简单操作,为种猪育种企业搭建了基因组选择技术推广平台。目前,北京市建立了基因组选择应用示范点9个,开展基因组遗传评估30次,评估种猪4535头,选留后备猪1933头。基因组选择实施后,主要经济性状育种估计准确性比常规方法提高8~19个百分点。对3个企业1205头基因组选择后代进行跟踪,母系指数比普通后代提高了2.38~5.39。目前,通过京津冀三地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生猪创新团队的合作,辐射带动天津和河北猪基因组选择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北京市今年启动的《北京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也将生猪等12大物种的种质创新、遗传改良作为重点工作内容,推进猪基因组选择,扩大参考群,基因组遗传评估制度化、标准化和常态化。 江苏:多措并举力保种猪生产江苏是生猪生产和猪肉消费大省。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全省生猪产能下滑较为明显,稳产保供压力较大。为此,江苏省连续出台政策,多措并举紧抓恢复种猪生产的关键环节,对种猪场和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场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稳定“两场”生产能力,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开展生猪人工授精调查,了解各地母猪和种公猪站采精公猪情况,拟在7个采精公猪50头-400头的生猪大县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完成19.8万头生猪良种补贴绩效。针对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后备种猪和苗猪供应出现不平衡现象,开展全省种猪苗猪调度调查,积极协调解决生猪种源的产销衔接工作。省政府出台了恢复生猪生产政策举措,对规模猪场新增种猪给予每头700元奖补政策,充分调动养殖场补栏增养积极性,更快更大激活生产潜能,推动生猪稳产复产和扩能增量。能繁母猪存栏从年初65.9万头增加到5月底100.9万头,为生猪恢复发展和稳产保供奠定了基础。
去年10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9〕44号)要求;今年2月,再次印发称为“新九条”的《江苏省进一步促进恢复生猪生产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新九条”),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稳住‘三农’基本盘。此外,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出台了《江苏省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行动方案》等多项政策。
江苏出台的各项政策,恢复和稳定生猪生产是目标,关键手段之一是稳定种猪生产。《实施意见》明确了2022年全省猪肉自给率70%、养殖规模化率85%和规模养猪场(户)粪污综合利用率90%的目标任务,从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加大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禁养规定、保障生猪产业发展用地、强化猪肉市场供应、持续加强非洲猪瘟防控等六个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措施。围绕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推动饲料产业优化升级、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快屠宰行业转型升级等五条措施。
“新九条”中将2020年全省生猪存栏1044万头、生猪出栏1800万头分解到各市,列入2020年高质量发展考核,并再次加强了对种猪生产的支持力度。一是在财政方面对种猪生产企业大力支持。进一步扩大规模猪场贷款贴息范围,将贷款贴息补助对象由年出栏5000头以上规模猪场调整为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场,省财政对种猪场符合有关规定的贷款给予额外1%的贴息。加大了对规模猪场新增种猪的奖补力度,对新增符合条件的种猪,给予每头700元的奖补。二是在用地方面加强保障。“新九条”要求生猪养殖用地应保尽保。把符合规划、生态循环型猪场的发展用地需求,列入用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鼓励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保障生猪产业发展用地。对新建规模猪场按每5万头产能安排3亩建设用地指标,由省级统筹解决。允许在Ⅲ级、Ⅳ级保护林地内建设养殖场并依法办理使用林地审批手续,允许设施农业用地建设生猪养殖多层建筑。可以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安排一般农用地,配套建设生态循环型生猪养殖场,将规模猪场配套建设纳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认定标准。三是优化生态环境管控。“新九条”指出,严禁打着环保名义搞“无猪市”“无猪县”。禁养区划定方案不得作为禁止养殖强制性措施的依据,如需对养殖场进行关闭搬迁,必须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对非禁养区内符合养殖规划、达到环保要求的规模猪场,确需关停或拆除的,要给足合理过渡期,并按照“拆一补一”原则落实异地搬迁。加快推进生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好生猪生产环评管理服务,严格依法监管畜禽粪污处理。 生猪育种面临新挑战进入2020年以来,非洲猪瘟在我国的传播已被基本控制,但仍有零星散发病例出现。非洲猪瘟对生猪育种工作带来的影响仍未消退,传统生猪育种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首先是种猪测定难度加大。育种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测定数据,根据测定的数据,经过复杂的模型计算进行选育。没有数据,育种工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生物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需要,测定人员活动范围受限,种猪测定的次数大幅下降,经过培训的专业测定人员也存在严重的流失。其次是遗传进展变缓。前期非洲猪瘟导致母猪存栏的大幅降低,当前处在恢复生猪生产的关键时期,为保证生猪产能,降低了母猪的淘汰率,再加上公猪的使用年限延长,增加了世代间隔,减缓了遗传进展。第三是遗传交流受限。当前国内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叠加,全球情况更加复杂,跨省、跨国调运存在较大生物安全风险,且程序烦琐,影响了种畜禽及其遗传物质的跨区域交流。第四是由于种猪销售不畅、生物安全防控费用增加等原因,导致核心场资金链紧张,核心场需政策、资金持续支持。
根据农业农村部消息,2020年上半年,随着各项扶持政策落实落细落地,我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双双保持快速恢复势头。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3629万头,同比首次由负转正,已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81.2%;生猪存栏接近去年同期水平,达到3.4亿头,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