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央行报告分析资管业务存在5大问题 均指向同业理财 时间:2017-07-07 来源:金融时报 日前,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其中专门讨论了中国资管业务的发展问题。报告提出,当前资管行业存在五大问题,即资金池操作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产品多层嵌套导致风险传递、“影子银行”面临监管不足、刚性兑付使风险仍停留在金融体系以及部分非金融机构无序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对此,央行提出了六大解决对策,分别是统一标准消除套利、打破刚兑回归资管本源、控制杠杆、消除嵌套抑制通道、加强非标监管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建立统计制度实现穿透式监管。 “其实,监管层已在不同场合和文件中提出过上述问题,这是在给市场打‘预防针’。”有分析人士表示,这是央行到目前为止针对资管业务作出的最明确的表态,决定了日后资管业务监管的走向。 五大症结均指向同业理财 针对资管业务资金池操作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报告指出,在资产管理业务中,通过滚动发行、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等方式,资产管理机构将募集的低价、短期资金投放到长期的债权或股权项目,以寻求收益最大化,到期能否兑付依赖于产品的不断发行能力,一旦难以募集后续资金,可能会出现流动性紧张,并通过产品链条向对接的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传导。 而产品多层嵌套会导致风险传递。中信证券(16.950, 0.22, 1.32%)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表示,由于投资范围、资本计提、分级杠杆等监管标准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等原因,出现了不同金融机构相互合作、多层嵌套的资产管理业务模式。当套利空间不断缩小时,同业链条不断加长,杠杆层层累加,金融系统风险将高企。 例如,A银行发行同业存单筹得资金后投资B银行的同业资产,B银行将资金委托外部资管公司管理,外部资管公司再投资债券。明明表示,同业合作中集合运作、依赖期限错配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链条增加了系统流动性风险;为规避监管,产品层层嵌套,底层资产难以穿透,这样一方面导致责任不明确,另一方面杠杆效应会不断放大,一旦发生风险,不仅易造成流动性风险扩散,追责时还存在道德风险及法律风险。除此之外,链条中信托公司作为受托方,为树立并维系公司良好信誉,存在隐性、刚性兑付,无法将自营资金充分隔离,会使风险在金融体系累积,抬高无风险利率,扭曲资金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前各监管部门各自发布监管规范、处罚措施不同,此次央行在报告中多次强调各部门协调合作,包括建立统一的标准规制、统一同类产品杠杆率、建立综合统计制度等。明明认为,这表明央行欲协调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共同解决目前资管行业存在的重大问题的态度,以统一监管,逐步消除监管套利机会。 “此前,有部分市场人士仍对监管存在侥幸心理,面对报告中指出的如此详尽的问题,各机构还需谨慎对待,正视银行理财、同业存单套作同业理财、委外和债券的套利模式恐难以为继的现实。”明明说。 建立有效的资管业务监管制度 对于上述风险和问题,央行称,要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从统一同类产品的监管差异入手,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制度。 针对机构监管下的标准差异,报告称,要强化功能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同类产品适用同一标准,消除套利空间,有效遏制产品嵌套导致的风险传递。明明表示,这是继46号文要求银行业自查“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后,监管层提出的又一项重要监管思路,目的是希望缩短资金链条,引导资金脱虚向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维持经济稳定增长。 打破刚性兑付、引导资管业务回归本源方面,报告强调,资产管理业务应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投资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均应由投资者享有和承担,委托人只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逐步减少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发行,向净值型产品转型,使资产价格的公允变化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风险。 今年4月份,银监会连发7份文件,重点指向同业、银行理财、委外等业务,引导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严控期限错配和杠杆投资。流动性风险管控方面,本次报告提出要强化单独管理,隔离风险;严控期限错配,统一同类产品杠杆率;鼓励金融机构设立资管子公司。不过,此次报告中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杠杆率,但之前监管层在杠杆水平上要求银行业满足“四不当”专项治理文件中“若将商业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计入同业融入资金余额,是否超过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等目标。 此外,报告提出,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加强“非标”业务管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建立综合统计制度,为穿透式监管提供根本基础。 报告还表示,将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下一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将推动强化功能监管、综合监管和行为监管,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继续加强对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强化对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的政策协调和行动配合,着力提高风险应对处置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