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 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交易所公告
综合财经

品种审定卡壳:转基因主粮有安全证书为何难商业化

时间:2014-09-0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8月17日,三张主粮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下称“安全证书”)到期,再次将“转基因”话题带入社会视野。

  2009年,农业部通过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分别为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杂交种“Bt汕优63”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颁发安全证书。

  五年后,这三张安全证书的有效期结束。同一批次的其他安全证书均是在2014年9月19日到期。也就意味着,今年还将有40个安全证书要到期。

  即便不是转基因作物,作物品种获得安全证书后,也要通过严格程序,以商业化为最终目标。这五年发生了什么,导致获得了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之路“道阻且长”?官方发放“安全证书”意味着什么?

  安全证书是什么?

  获得安全证书并不意味着准许转基因作物商业化。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显示,农业部下设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下称“转安委”),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待其评价合格后,农业部颁发安全证书。

  获得安全证书并不意味着准许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只是第一步而已。随后,转基因作物还要进行品种审定,在获得品种审定证书后,还要依次获得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至此,转基因作物才能允许进入市场。

  安全证书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另一种是进口安全证书。前者主要是颁发给国内研发的转基因品种,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个类别。上述三个转基因主粮的安全证书就是此类。进口安全证书则是颁发给国外研发的转基因品种。只有获得进口安全证书才可以作为加工原料进口。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2002年),一次申请安全证书的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

  既然是“生产应用”,商业化环节的阻力在哪里?中国农科院研究转基因的专业人员李岚(化名)称:“所谓生产应用,从理论上讲是可以生产了。但是由于我国农业部门的条块管理,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由农业部的科教司负责,而种子局负责种子生产和销售的行政管理和审批。因此转基因作物要商业化,就又需要种子生产许可证、销售许可证等一系列和种子生产、市场流通接轨的行政审批和资质。”

  获得安全证书的过程相当严格。《条例》规定,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一般应当经过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三个阶段。生产性试验,是指在生产和应用前进行的较大规模的试验。结束后,可以向农业部申请领取安全证书。

  1999年和2004年,农业部相继首次受理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评价申请,分别经过11年和6年的严格评价过程,于2009年8月17日依法批准为其发放安全证书。

  李岚表示,进行安全评价的各个阶段,种植规模逐渐放大,始终以试验材料的食用安全性、环境安全性和材料本身的遗传稳定性考察指标贯穿。“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才可以申请安全证书。获得安全证书的育种材料获得衍生品种后,还需要开展生物安全评价,然后进入生产性试验。”李岚说。

  品种审定卡壳

  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主粮却一直卡在品种审定环节。概括来说主要是三方面问题,转安委对转基因主粮的品种审定时间过长甚至超过安全证书时效,转基因主粮不允许参加区域试验导致无法达到品种审定制度的要求,以及新的转基因衍生品需要重新申请并获得安全证书再进入品种审定程序,这些拖住了“商品化”的手脚。

  根据上述《条例》规定,要进行生产就要获得生产许可证。不过取得生产许可证应当先“取得安全证书并通过品种审定”。这五年时间,转基因主粮迟迟无法商业化就是卡在了“品种审定”这一环节。

  “品种审定”最早见于1989年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试行)》。二十多年来,尽管审定办法多次修订,但是“品种审定”制度仍然保留。

  业内资深人士张颛(化名)表示,品种审定就是对新育成和新引进的品种进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评定其推广应用价值和适应范围,促进生产用种良种化、良种布局区域化。“这是沿袭下来的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现有的法律法则的基础上,不论转基因与否,要想进行商业化,都必须经过品种审定这一环节。”

  对于品种审定,农业部也多次要求加强品种审定环节监管。《条例》规定,在生产性试验结束后,未取得安全证书,擅自将农业转基因生物投入生产和应用的,将由农业部责令停止生产和应用,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今年6月,农业部下发通知,未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应用证书的品种一律不得进行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严防转基因品种冒充非转基因品种进行审定。严防转基因作物种子冒充非转基因作物种子生产经营。

  张颛对本报记者表示,要通过品种审定,至少得5~6年。1年的预备试验,2年的区域试验。之后再进行一次生产对比,也就是生产试验,需要1年时间。审定抗逆性好、高产稳产性的品种,还需要1年的认定。

  今年2月,《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下称《办法》)施行。《办法》规定,转基因农作物(不含转基因棉花)品种审定办法另行制定。但是,记者未能在公开信息中找到这一“另行制定的办法”。

  由于三张安全证书发放于2009年,参照2007年修订的《办法》,在品种审定的申请和受理阶段,申请品种审定应当向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提交申请书。与其他唯一不同的是,转基因品种还应当多提交一项安全证书。

  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受理后,随后便是进入品种试验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具体试验办法由品种审定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但记者未查询到具体办法。

  2007年和2014年两个版本的《办法》,都没有明确规定关于转基因主粮通过品种审定的具体路径和参照标准。

  李岚称,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并非最终生产应用的品种。在获得安全证书之后,首要工作就是要推进杂交品种选育。“如果新品种获得安全证书,可以参照品种认定程序执行,但是相关部门并未将常规作物的品种申(认)定的做法和转基因作物品种的审定接轨,而且衍生品种申请并没有获得安全证书,因此没有机会进入品种审定程序。”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也认为,转基因水稻产业化最大的阻力在于政府无决策。他在2013年曾对媒体说,2009年曾有两个品种的转基因水稻获得农业部安全证书,因外界反对声音,农业部并没有为其建立一套程序,一套如何评审转基因水稻商业化推进的办法。

  事实上,转基因主粮是不能参加区域试验的。相关法律及文件明确,“要对参加区域试验的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品种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一经发现,立即终止试验并按照《办法》等规定严肃处理。”

  张颛称,目前安全证书到期的转基因水稻、玉米无法通过品种审定,因为通过首先需要在增产、抗逆性等方面达到相关标准。

  张启发也曾抱怨过这种品种审定制度。“中国品种审定过分强调增产,不增产就不给发证书。”

  转基因棉花“突击”商业化

  舆论争议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之时,官方宣布,中国此前已经批准并实现商业化的转基因品种只有棉花、番木瓜。因为毕竟不是主粮,棉花、番木瓜转基因产品的争议相对较小。

  当然,对于棉花来讲,批准商业化有其时代背景。1990年代,中国大部分棉产区遭遇棉铃虫灾害,遭受严重损失。从1991年起,转基因抗虫棉研究正式启动。199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国正式批准转基因抗虫棉商业化生产。

  可是,涉及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条例》于2001年5月才正式公布并施行。

  张颛称,作为特例,转基因棉花的商业化路径对水稻、玉米来讲并没有参考价值。

  作为坚定的挺“转”人士,李岚称,尽管我国多地农村还有食用棉子油的习惯,但是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棉花是非食用作物,主要使用其纤维。

  除此以外,舆论环境也日益复杂。李岚说,当然,争论转基因是否安全,这种讨论本身无害,但是反“转”人士造谣生事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却难以消除,从而也影响到决策部门和决策者。

  记者多次致电转基因番木瓜团队负责人,试图联系对方,但是对方均因担心当前舆论场观点多元予以拒绝。

  未来转基因玉米成科研方向

  今年6月,农业部发布《转基因重大专项2015年度课题申报指南》(下称《指南》),《指南》有两个方向,即抗虫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研究、转基因产品风险交流及评估技术研究。申报还要求“申报内容必须在指南范围之内,超出范围的不予受理”。

  换句话说,农业部发布的这个《指南》无疑也意味着转基因玉米将是未来科研的主要方向。

  根据《指南》,抗虫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研究的经费安排是,“每个课题中央财政经费不超过5000万元,申报单位需按1∶3提供配套资金。”也就意味着,一旦项目申请成功,每个课题将最多获得2亿的科研经费。

  机构研究人士对表示,伴随城镇居民对肉食的消费不断增加,主要用于饲料的玉米需求也随之大增。农业部想要用转基因的技术来增加产量,还要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除此以外,考虑到水稻主要用于食用,因此转基因水稻推进遭遇较大阻力。但是从主要作为饲料作物的玉米着手的话,遭受的非议就会少一些。上述机构研究人员称,因此农业部转基因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玉米。

版权所有:哈尔滨谷物交易所 黑ICP备11006394号-1
哈尔滨谷物交易所客户信息交流群:90760821 1914658765
公司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科技创新城创新三路800号2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