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全球打击海外避税迈出实质一步 时间:2014-05-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总部位于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6日发表宣言称,该组织中包括瑞士在内的34个成员国和巴西、中国、新加坡等13个国家当天共同签署了关于实施银行间自动交换信息的标准。 以统一的国际标准,让不同国家银行的信息在各国司法部门之间自动交换,各国政府打击本国海外避税者的能力将得到实质性增强。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离岸中心,瑞士和新加坡同意加入该标准,意味着海外银行对客户信息保密的传统正在松动。 签署国政府每年自动分享财务信息,逃税者更加难以藏身 根据经合组织的宣言,各签署国政府每年彼此自动分享财务信息,其中包括存款人的银行存款余额、股息、利息,以此计征资本利得税。该标准实施后,企业和个人如果想在签约的国家避税,将困难很多。例如,一位德国人如果要在新加坡开户,他就需要提供自己的纳税号,他的财产将无法躲避国家税务机构的监管。 经合组织指出,税务透明度和信息交换全球论坛将对新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查。目前全球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承诺尽早实施该标准,其他全球论坛的成员国也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内做出类似承诺。经合组织的宣言表示,各国将尽快实施新的全球标准,并将其转化为各自的国内法。 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表示:“欺诈和逃税是犯罪,既剥夺了国家应有的收入,损害了经济增长,也削弱了公众对税收制度公平性和完整性的信任。”他认为,这么多的国家快速就此做出表态,标志着推进新标准在全球形成和实施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逃税者更加难以藏身。 4月28日,由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五国财长在巴黎开会协调实施新标准行动,同时对瑞士方面施加了巨大压力。五国财长商定,将按照经合组织制定的路线图,从2015年12月31日起按照新标准收集信息,并在2017年底完成第一批银行信息的自动交换。 经合组织表示将进一步细化这一新标准的实施规则,并推动在2014年9月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后正式开始实施。 瑞士、新加坡加入,有迫于美欧政治压力的原因 在此次新标准的签署国中,瑞士和新加坡备受关注,前者是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其管理的离岸资产高达2.2万亿美元,后者则是全球税率最低的国家和地区之一,其管理的离岸资产近年来增长迅速。英国一家名为“财富洞察”的研究机构此前预测,新加坡有望在2020年取代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离岸金融中心。 德国财产和金融咨询公司EBS咨询师斯特芬·本德尔告诉本报记者,瑞士和新加坡此次加入这一标准,是迫于美国和欧盟巨大的政治压力。美国威胁,如果瑞士不加入该协议,那么像瑞银集团这样的瑞士大银行将不再被允许在美国发行证券,这给瑞士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另外,瑞士的大量欧洲富人也有避税嫌疑,德国等欧洲国家也一直在向瑞士施压。 此外,传统上同样以银行保密制度著称的奥地利和卢森堡作为经合组织的成员国同样签署了该宣言。 打击国际逃避税,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独善其身”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均加大了打击税务欺诈和偷税漏税的力度,国际社会在共同推动税收征管合作方面的意愿明显加强。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呼吁采取行动,打击国际逃避税,此后二十国集团也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富有活力、高效和公平的国际税收体系。 西班牙IE商学院金融系主任马努埃尔·罗梅拉对本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国际社会在税务方面的合作明显加强。“此次47国,尤其是瑞士和新加坡等全球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承诺尽快推动实施新标准,对国际社会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接下来国际社会应当尽快推动该标准的实施,并将更多的国家纳入这一标准中来。” 分析指出,由于大额资产用户仍然可以把资金转移到少数几个抵制透明举措的离岸中心如巴拿马等拉美国家,受到这一新标准波及的,小额避税用户将首当其冲。此外,瑞士和新加坡的很多银行还在那些没有加入该标准的避税地设有离岸银行或合作银行,因此如果有大量资产需要避税,还可以转移到这些银行。 对此,巴西经济专家安德烈表示,短期内如果有大量资金涌入这些国家势必对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其国内资金的流动性产生影响。 罗梅拉分析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那些所谓的“避税天堂”承受着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在目前国际社会加强税收征管合作的浪潮中“独善其身”,一些离岸金融中心已经在寻求与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达成协议进行合作。例如,2012年瑞士就与美国签署协议,同意其金融机构执行美国的《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新加坡与美国在执行该法案方面的协议5月初已经达成。 罗梅拉认为,离岸金融中心最终接受全球金融账户信息自动交换标准是一个大的趋势。但他也表示,离岸金融中心一般都拥有较低的税率和相对便捷的金融服务,这对于大企业来说仍然具有较大吸引力,并不会因为全球统一金融账户信息自动交换标准的实施而改变。而且,各国通过信息交换获得的信息也只能用于税务用途,银行客户信息并不能因此而导致泄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