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不良贷款爆发波及煤炭木材水产 违规模式蔓延 时间:2014-01-2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在近日监管层召开的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呈现了新趋势、特点,其中信用风险正从长三角地区向其他东部省市和中西部地区多点扩散,从钢铁、光伏、船舶等困难行业向上下游行业和关联产业链蔓延。 截至2013年11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年初增加1079亿元,而10、11月份不良新增呈加速态势,分别增285.6亿元、139.1亿元。 “银监会最近已向地方银监部门以及商业银行警示,2012年来暴露的钢贸贷款领域重复抵质押等违规业务模式,隐现被复制到煤炭、木材、水产贸易等领域的迹象。”上述知情人士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最新获取的中部某省份数据也显示,从不良贷款增量来看,2013年该省资源工业类贷款占比高达65%左右,钢铁、有色、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是该省信贷投放的集中领域。 煤炭成不良“大户” 2012年以来,伴随经济不景气,钢贸、光伏、造船等行业陷入困局,信贷风险同期暴露,但经过两年释放,2013年下半年上述行业不良新增已相对缓和。 例如,截至2013年上半年,江苏钢贸市场不良贷款余额为210亿元左右,不良贷款率超过40%,较年初上升逾20个百分点,部分大中型银行同期钢贸不良占新增不良贷款一半,风险基本已释放完毕。 “但随着钢贸不良的大规模暴露,去年开始传导至钢铁生产企业,并进一步蔓延至煤炭、矿产等行业,风险传染明显。”河南一位银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省银监部门已多次警示当地煤炭、有色贷款集中,注意此类产能过剩企业在风险传染下的还款问题。 和钢贸类似,煤炭类能源企业同样为资金密集型,对银行资产质量冲击大。据媒体报道,广东蓝粤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此前因资金链断裂已基本停产,并牵涉广东省内银行出现90亿元不良贷款。 上述河南省银行业人士表示,煤炭贸易商往往也组建多个煤炭市场,煤炭贸易商之间、煤炭商与煤炭市场之间互联。行业繁荣时,贷款容易膨胀且不良极低,但掩盖了不少虚假、多重质押等问题。 对此,银监会近期已提醒商业银行关注,钢贸领域此前出现的种种违规情况有被复制到煤炭行业的迹象。 “银监会还提醒,因企业互联互保引发的风险传染比较严重,部分地区的煤炭企业从"抱团欠款"转向"抱团逃废债",同样类似于钢贸贷款,部分区域信用环境有所恶化。”上述知情人士称。目前,山西、河南等地,已出现煤炭企业信用下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中国货币网查阅获悉,煤炭行业的多只信用债近期遭遇了集体下调评级,包括四川煤炭产业集团、义马煤业集团、中航三鑫(002163,股吧)等。 除了煤炭等资源类面临不良问题,尚福林还表示房地产结构性风险加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风险正在加快暴露。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上述知情人士处获悉,截至2013年9月末,20家主要银行机构房地产贷款及以房地产为抵押的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高达37.9%,抵押品风险较大。 “其他类投资”风险浮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上述中部省份银监局近期还特意警示,区内银行表内风险转表外集中,即通过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等方式来取代流动资金贷款,该省各项垫款较年初飙升73.76%。 “同业业务、投资业务和理财业务等新兴业务是今年银监会强调的监管重点,不少新兴业务实质上是对授信客户融资,并将表内业务转至表外,规避监管和行业授信政策信用风险不容忽视。”该省份银监局警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上述知情人士处获悉,全国理财业务中的信贷类投资,其规模从2011年底的1.41万亿翻倍到2013年3月末的2.74万亿元;同业业务中的买入返售资产,前些年余额基本保持在4万亿元左右,到2013年3月末达到9.36万亿元的历史峰值。 “2013年上半年,银监会对理财和同业监管强化后,其他类投资业务迅猛增长,据银监会调查,同业买入返售和其他类投资业务超常增长部分主要集中在信托受益权、定向资产管理计划,隐藏巨大信用风险。”该人士称。 据悉,“其他类投资”规模在前些年基本保持在2.5万亿元左右,至2013年11月末,则升至6.44万亿元天量。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2013年六成以上的银行案件涉及银行内部人员,并且往往是银行基层网点的中高层级管理人员作案,合规风险也成为不良产生的重要原因。 为防控不良,不少大中型银行近两年陆续上收了部分信贷审批权到总行,尤其针对光伏、钢贸等敏感行业,或如温州等特殊区域。例如,2013年交行就撤销了区域授信审批中心,将审批职能上收至总行授信部。 不过,上述中部省份银监局也直陈这种做法的弊端,“(2013年)各家银行总行收缩行业授信规模,实行"名单制"管理并上收审批权限,造成地方非法人银行业信贷扩张的余地较小。”并建议“大中型银行要探索在地市建立信贷审批中心,缩短审批链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