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投机掏空实体经济:宁炒一座楼不开一家厂盛行 时间:2014-01-06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但现状却是,虚拟经济“赚快钱”,实体经济发展难。实体经济发展普遍面临成本高、融资难、税负重等绊脚石。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实体经济发展也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经济参考报(微博)》近期组织记者分赴10余个省区市,走访上百家实体经济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形成“拯救实体经济”报道,今明两日陆续刊发上下篇,为振兴实体经济鼓与呼,敬请关注。 在广东佛山,一家陶瓷企业老总的儿子做了几年房地产,所赚利润超过了其父亲从事制造业20多年的利润。在浙江温州,则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有千余名员工的企业主一年辛苦利润不足百万元,而他太太在上海投资了几套房产,获利超过千万元。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既有上扬动力,也有下行压力,总体处于“底部徘徊”态势。与此同时,“宁炒一座楼、不开一家厂”的盛行,既使大量资金“脱实入虚”加剧泡沫,也进一步助长了“一夜暴富”的浮躁社会心态。 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道路正在越走越窄,频频敲响警钟。专家认为,在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转型路径越来越明晰,转型的压力切实传导到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身上。 虚拟受宠实体遇冷 2013中国企业500强数据显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营业收入总额只有500强总和的6.2%,利润却占到总额的35.6%,五大银行利润已连续两年超过500强中全部制造业企业利润。 佛山星期六鞋业副总经理何建锋说“实体行业与虚拟行业投入成本和所得利润的巨大反差,值得反思。” 专家认为,近年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过度扩张和虚拟化现象,导致资本、人才、物资、土地等要素从实体经济流出,这与追求“一夜暴富”的浮躁社会心态紧密相关,也与制度性的安排的缺陷相关。 近年来,银行信贷投放较多,加之中国经济增长较快、人民币升值,吸引了境外资本源源涌入,在内、外双重作用下,社会流动性偏多。与做实业相比,资产炒作往往能取得更高回报甚至获得暴利,导致大量社会资本纷纷“脱实向虚”。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说,从事实体经济的行业,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却只能获得8-10%的毛利润,还不如投资到土地、房产或者黄金等大宗产品,就会造成经济非实体化、泡沫化的倾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指出,我国长期的负利率带来了诸多消极后果:人们担心存在银行的钱会贬值,都思考着让手里仅有的钱怎样才能保值升值,为此更容易选择放高利贷、投资股市和房市,而不是实体经济,这些领域更有利于投机。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链上游“银根、地根、能源流、物流”高度垄断,而产业链下游行业过度竞争,使制造业发展环境不佳,实业发展艰难,也促使大量资源“由实转虚”。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融资贵、用工短缺、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税负高、利润薄使实体经济面临困境。 北京一家商贸企业负责人说,公司容纳了9000人就业,最近两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后,每年人力成本支出增加8000万元,高于企业利润增长速度。 炒作盛行虚火过旺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温州,曾经的“制造业之都”,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空心化”严重,随着投机泡沫破灭,经济陷入困境。 温州产业“空心化”的一大表现,是大量资本游离出实体经济,转向炒股、炒房、炒煤、炒矿等投机领域。温州一些企业主说,最近十余年,尤其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工贵、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等压力凸显,传统制造企业微利,甚至亏本经营。同时,土地增值和房地产增值等收益远远大于做实体,投资嗅觉灵敏的温州人开始转向“短、平、快”的投机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的民间资金在6000-8000亿元,这些资金不断推高一些资产的价格,使得房价等资产泡沫越吹越大。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加码,部分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呈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像温州一样,曾经是全国经济发展“明星”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神木,近两年经济发展也相继陷入困顿。 以神木民间借贷风波为例,其背后,是民众参与民间贷款的盲目性、自发性。神木民间贷款总额在200亿元以上,先后冒出1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投资公司、典当行和上千家民间“地下钱庄”,县城50%以上家庭、70%以上的农村人口,甚至企业职工和流动人口都参与其中。神木县一些企业主表示,虽然神木县民间借贷资金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煤炭产业,但进入房地产和高利贷周转的资金也不在少数。 专家分析,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带来的泡沫加剧,无法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一些地方虚实严重失衡之后出现的经济下滑,以事实警示:创业和实业精神是经济发展的根基。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20多年来始终干着制造业最基础的活,不卖楼,因为“房地产看不清”;不炒股,因为炒股被炒变了味。他说:“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制造业都是根本。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如果一个社会都不创造,都想去分配,老百姓吃的穿的从哪里来?” 底部徘徊两极分化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实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中间虽有波动,但目前整体处于“底部徘徊”态势。从数据来看,2013年下半年以来,实体经济走势略有上扬,但企业利润率依然存在下行的趋势。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除外部需求萎缩外,实体经济本身的结构性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有三个“两极分化”凸显。 首先是产业链上下游“两极分化”。部分产业上游银根、地根和资源等垄断程度较高,下游竞争却十分激烈,一些企业成了“夹心饼”,在经济下行中处境艰难。 福州一家生产包装膜的民营企业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他们公司的产品市场份额达30%,按照行业标准,占市场份额20%以上就有定价权,可由于上游原材料被大企业高度垄断,所以经常被“卡脖子”,原料紧张的时候,还有掮客从中谋利。 其次是成本上升与产品价格疲软“两极分化”。受劳动力、资金、土地、原材料、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正进入“高成本时代”,用工成本上涨尤为明显,且有逐步加快之势。调研中一些企业反映,近年来农民工用工成本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 部分企业负责人反映,与不断上涨的成本形成对比的是产品销售疲软。“有的企业为了去库存压价销售,最终把品牌毁了。”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赖世贤说。 再次是产业链上的大企业强势、小微企业弱势“两极分化”。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认为,在竞争中由于实力不对等,会出现大企业压榨小企业的现象,给小企业增加很多成本。 海南省一家变压器企业负责人说,企业上游是钢铁、下游是电网公司,都是国有大企业,上游原料货款不敢拖欠,下游应收账款却高达9亿元,光利息就损失很大,企业两头受压。 产能过剩顽疾难除 2013年10月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对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中央提出,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四个一批”化解产能过剩的思路。 不少受访人士认为,解决好政策落实到位问题,相关配套的操作细则和规定亟待进一步细化。比如,用环保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当务之急是要针对过剩行业在环境方面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使方案更具有操作性。 有人专门编了顺口溜描述落实“四个一批”的难题“四个一批思路好,如何落实费周章。淘汰常遇本位症,转移难定接盘方。重组切忌拉郎配,消化须防梗阻肠。市场机制最管用,计划过度帮倒忙。”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有关负责人说,对落后产能转移等问题目前还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操作空间。 江苏省一家钢铁企业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有很多钢铁企业,为给以后的发展预留空间,往往夸大上报产能数据。‘头戴三尺帽’,砍一刀后还留二尺。明明只有3500万吨,报上去却是4000万吨,国家说砍掉1000万吨产能,企业其实只要压缩500万吨就达标了。” 为消化国内的光伏产能,很多地方积极建设光伏电站。对此,晶澳太阳能首席运营官谢健认为,目前电站建设采用招标模式,招标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价格,产品价格低的容易中标,使得部分落后产能反而不容易被淘汰。“现在很多电站用的并不是优质组件,短期没问题,长期有隐患。” 体形虽大筋骨不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介绍,我国经济总体上以实体经济为主,制造业规模2011年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首位,约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1/5。 但是,庞大规模的背后,实体经济“大而不强”现象明显。金碚认为,我国大多数产业尚未占据世界产业技术制高点;一些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国产产品,技术质量和档次并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国产产品的整机质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我国产品的品牌价值薄弱,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差距较为明显。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3世界投资报告—全球价值链:促进发展的投资与贸易》显示,中国国内附加值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0%,低于俄罗斯、印度、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率为59%,位列全球第11位,低于新加坡、比利时、荷兰、英国等国家。 专家认为,我国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环节,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实际利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很多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不少企业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中交西安筑路机械公司副总经理杨向阳说,在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带动下,国产工程机械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已从十年前的20%提高到现在的80%,但传动、控制、发动机、关键液压件等核心部件仍主要依靠进口,整机产能过剩和高附加值部件短缺反差强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