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2013年中小企业区域分布不平衡 人才短缺仍严重 时间:2013-12-30 来源:赛迪网 截止2013年三季度末,全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总量超过4200万家,比2007年增长了49.4%,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同时,中小企业也贡献了58.5%的GDP,68.3%的外贸出口额,52.2%的税收和80%的就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此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贡献背后,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管理健康状况堪忧。 一、中小企业成长回顾 1、已发展成主力军 以中小企业中的个体私营经济为例,近20年个体私营经济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2013年,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61.4%,民间资本占全国企业资本的60%。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企业发展、保障民生、创造就业岗位以及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区域分布不平衡 中小企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东部体量庞大,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据不完全统计,沿海东部的江苏、浙江、广东的中小企业规模均超过2万亿元,福建、河北、辽宁、四川、湖南也都超过1万亿元,中部地区的湖北、天津、山西及云南在4000-5000亿元之间,而贵州省不足3000亿元。从比重上看,中小企业呈现“东高西低、外高内低”的区域发展格局,福建、河北、浙江、辽宁的中小企业比重超过60%,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比重过半。贵州省中小企业的规模和比重两项指标,在全国排名均相对靠后,尚未对社会经济构成有力支撑。而作为中小企业大省的浙江省,中小企业已达72万户(不含个体户),解决90%劳动力就业问题,形成以中小为主干的块状经济新型载体,从而成为浙江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和突出优势。 3、多从事传统行业 2013年,企业数量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中小企业数量总计27.6万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61.6%,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投资较少的产业仍是中小企业的经营和投资主要方向,而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等高附加值产业的中小企业数量很少。 调研发现,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较为落后、产品或服务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价值较低、技术创新少、低端产能重复投资偏多等现象和问题依然突出且普遍存在。 4、人才短缺仍严重 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成本上涨已是大势所趋。人才市场在跨越“刘易斯”拐点之后,人力资源无限供给的特征逐步消退,人力资源价格上涨。高端人才更多的流向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导致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发展所必需的核心人才;同时,中小企业也因自身经营风险和不稳定性偏高等因素,为同等水平人力资源支付了更高的人力成本,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经营压力和风险。另外,“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现象也具有一定普遍性。 5、信息化水平偏低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尚处在传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初级阶段,对信息化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充分、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规划和合理目标导向、专业人才匮乏、企业资金成本压力、管理基础不完善等问题,仍是阻碍中小企业有效挖掘、利用经营信息数据的重要因素。 而新兴的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和社交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企业管理带到一个如何变革的十字路口。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中小企业如何应对新兴信息技术对商业模式的冲击、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需要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发生深度变革,需要企业家具备战略管理思维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需要企业完善和规范内部管理,保障战略规划的实施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6、融资难依然突出 (1)外部有利因素短缺。 ①金融体系的缺陷导致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来源中占有绝对比重,而资本市场发展较晚,发育不完善且迟缓,中小企业获得直接融资所占比重极小; ②信用担保体系的欠缺和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难以满足,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 ③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机制不灵活、偏重大型企业等因素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 (2)内部必备因素不足。 ①企业现代管理理念缺乏、经营管理能力不强、抵抗风险能力较弱、负债水平偏高等问题,使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破产/停产风险,从而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赖; ②中小企业规模小、信用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其融资能力; ③中小企业缺少可供担保抵押的财产,导致融资成本高,再度加剧经营风险。 二、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展望与建议 2013年2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议的主要精神是:一要充分认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中小企业,不是权宜之计,是我国必须始终坚持的长期战略。二要正确把握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总的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仍然处在黄金期、转型期和提升期,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坚定发展的信心。三要努力开创中小企业工作新局面。进一步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 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都将处于良好的历史发展周期,外部政策环境、配套服务、专项扶持等举措将有力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解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包括中小企业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研究机构等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帮助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解读政策规划,引导升级转型 指导、帮助企业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政策鼓励的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提供有针对性的行业数据及市场信息,组织中小企业进行产业规划、政策分析解读,通过特色产业园区、跨区域经贸合作、先进技术引进、区域规模经济、产业集群等形式和举措,引导企业适时转型升级,鼓励中小企业基础研发、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等。 加强区域、行业发展状况的统计与分析。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联合行业协会、专业研究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专业、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支持。 2、联合专业机构,助推管理提升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联合行业协会、专业研究机构等发挥各自优势与专业能力,推动中小企业变革及内部管理提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提供全面、详实、客观的信息和数据,利用专业机构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能力,充分挖掘数据与信息价值,探究中小企业的变革与管理提升对经营业绩的深层次影响,共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3、扩充融资渠道,丰富帮扶举措 充分理解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帮助中小企业建立有效的融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产业基金、投资机构、资本市场等多种渠道并行,重点对国家鼓励的产业和项目企业提供灵活、较大幅度的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 4、配套宽松政策,促进人才配置 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外部人力资源支持,通过中小企业集中宣传、定期组织人才引进活动、配套宽松适用的鼓励政策等举措,促进中小企业获取必备的关键人力资源,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核心研发和技术人员等引进,高精尖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这一点尤为重要。 5、中小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 企业自身需树立科学管理理念,提升管理层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专业水平,筹建规范管理体系,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核心导向,建立健全战略保障体系;通过对标管理、行业与市场竞争分析等管理工具,对行业进行充分、深刻的研究分析,并识别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结合企业自身资源能力的优劣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建设思路、主要举措和基本步骤,实现企业既定战略规划和各项目标任务,并提升管理执行实效,将战略目标分解至年度经营目标,进一步有效落实至管理层、职能部门,直至具体岗位,通过绩效管理对战略规划、年度目标的实施进行及时监督、控制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