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未来中国不能大规模进口农产品 时间:2013-09-18 来源:财新网 “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并且不断扩大,到2012年逆差达到了492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加是主因。以2012年为例,谷物净进口接近1400万吨,大豆进口5839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了960万吨,主要用来炸方便食品。” 9月12日上午,农业部长韩长赋在北京就“三农”问题作形势报告时如此介绍。他同时指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不能大规模进口农产品”,因为这样做“不安全”“不现实”“不可持续”,必须坚持粮食“基本自给”方针,确保“中国人的饭碗掌握在自己手里”。 “粮食基本自给压力很大” 韩长赋介绍说,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农业稳定、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定海神针”,“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但韩长赋指出,目前,这方面“还有很大压力”。 一方面,粮食和农产品需求在逐年增加。近年来,中国人口总量每年增加近700万人、城市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每年约增加消费粮食200亿斤、肉类80万吨。“城市化率高了,农产品需求总量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人均一亩三分地,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每年还要减少600多万亩耕地,农业用水紧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都会制约粮食的生产。 更重要的是,中国农业已进入高成本阶段。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不断涨价,土地租金不断上涨,人工成本因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而快速提高。据农业部测算,2006-2011年,稻谷、小麦、玉米的亩均总成本由445元上升到791元,增长了77.8%。 但是,农民种粮的纯收益并不高,这制约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据农业部调查,2012年,夏收小麦、早稻和夏收油菜籽的每亩纯收益分别只有152元、321元和55元,远低于打工收益。因此,农民说,“辛辛苦苦种一亩田,不如外出打两天工”。 韩长赋指出,农业劳动力素质明显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现在许多地方,留乡务农的大都是妇女和五六十岁的老人。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务农、不会种地。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将日益突出。” 他指出,农业部结合中国农产品供需的走势和国内资源条件,分析确定了中国粮食和农产品安全保障的优先序。其中,三大主粮(水稻、小麦、玉米)自给率将保持在95%以上,特别是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保持100%自给,同时,适当进口一些面包粉。 “中国不能大规模进口粮食” 在他看来,中国应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市场,统筹两个资源,适当进口粮食和农产品。但是,必须立足国内来解决粮食和粮食供给问题。而那种“中国不必坚持粮食基本自给方针,不必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观点是片面的。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大规模进口农产品不安全。 他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不可能完全依赖进口。这是因为,粮食和食品的消费,在经济学上看,是需求弹性系数最稳定的品种。粮食消费的需求是刚性的,而且“真要短缺了,远水解不了近渴”,花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比如,“一旦碰到大的灾害和突发事件,你粮食运输中断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所以从中国国情出发,我们只能择机适当进口,不能依赖进口,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尤其是主粮一定要保持基本自给。”韩长赋如此指出。 其次,大规模进口农产品不现实。 他认为,现在,种地种粮还是很多农民的主要渠道,大规模进口会影响农民的生计。 他指出,“广西是甘蔗主产区,种植面积1692万亩、产量7830万吨,均占全国的63%左右。如果糖都进口了,广西两千万蔗农将失去生计。新疆是棉花主产区,种植面积2581万亩、产量354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7%和52%。如果都进口了,新疆农民干什么去?” 韩长赋认为,在贵州和甘肃,很多地方生态条件很差,理论上不应该种粮食,要退耕还林还草。但是,“贵州有3400万人,65%是农民,甘肃有2500万人,61%是农民,如果这些农民都不种地了,一下子又提供不了这么多的就业岗位,如何安置将是个很大的问题。” 第三,大规模进口农产品不可持续。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多,可以多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粮食和农产品。对此,韩长赋对此也不认同。他指出,当前世界粮食供给仍然偏紧,全球仍有近10亿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国际市场调节空间有限。 现在全世界的贸易量每年5000亿斤左右,不到中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大米贸易总量约600亿斤左右,只占中国大米消费量的15%左右。 “中国的大国效应十分明显,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如果中国长期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粮食,就会导致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不仅中国要付出高昂代价,而且会影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韩长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