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鲜食玉米何以在京郊“异军突起” ? 时间:2020-09-22 来源:农民日报 北京和合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安立辉展示今年种植的新品种鲜食玉米。 玉米,是北京常见的大田作物。不过最近这几年,记者发现京郊农田种植的玉米有了不一样。虽然从外表看不出什么变化,但是剥开一瞧,白色、紫色、黄色、彩色……多种颜色令人惊喜;啃上一口,水果甜、奶香味、粘糯感……不同的口味让人大呼过瘾。通过一根玉米,人们“嚼”出了北京都市农业的悄然之变。 鲜食玉米正在京郊“异军突起”。自2015年开始,得益于北京农业“调转节”政策的发力,北京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以每年10%的增幅恢复性增长,2020年种植面积突破3.5万亩。这个扩张趋势,在“大城市小农业”的北京,不可小觑。
农业农村部门也在借势推动、顺势而为。在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支持下,如今,北京鲜食玉米节已经举办了6届,成为北京都市农业的品牌活动,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从深层面来讲,鲜食玉米节的持续成功举办,也证明了北京具备引领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决心与实力。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主动转型提升效益 两年以前,每到9月份,北京和合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安立辉都要费心筹划如何把160亩的青贮玉米卖到周边的养殖场。但是这两年,随着郊区养殖业的疏解清退,合作社开始改种多个市场欢迎的鲜食玉米新品种,面积增加到了500亩,效益也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种的大都是甜糯玉米,区别于市场上的甜玉米或糯玉米,甜加糯口感适宜的人群更广泛。”安立辉介绍,相比过去种植籽粒玉米,效益的提升较为明显,这笔账他算得清楚:“按照每亩地产2500穗玉米计算,减去投入成本,农户种一亩地鲜食玉米大概能多收入1500块钱。” 和合园合作社的玉米种植转型是近年来京郊玉米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据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裴志超介绍,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这两种大田玉米曾被多数用来供给北京及周边省市的畜牧养殖场,在2009年种植面积达到巅峰。 “随着近10年来北京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近几年畜牧业开始转移,大田玉米的种植面积已经减少了约四分之三,与此同时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则逆势而上。”裴志超说。 不过,鲜食玉米产业在京郊最初的发展目标并非用于直接食用。“区别于现在流行的水果型鲜食玉米,当时的鲜食玉米品种以加工型品种为主,直接食用其实口感并不好。在规模上,2007年和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过10万亩以上。”裴志超说。 然而,由于彼时京郊鲜食玉米存在产品种类少、加工质量一般、市场不成熟、栽培技术普及率低、抗灾能力差、种植风险高等诸多问题,鲜食玉米的加工企业快速减少。到2015年前后,北京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一度减少到了2.2万亩。 转机出现在2016年。“那个时候,鲜食玉米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截止到2019年,我们统计北京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约占总体玉米的6%,约有3.3万亩。”裴志超说,这个数字,过去4年来,每年以10%的速度继续增长。 发挥首都种业优势 抢占行业制高点 从时间节点上看,北京鲜食玉米产业从规模萎缩到恢复性增长,与全市农业转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是高度一致的。究其原因,是鲜食玉米产业具有高产值、高附加值的特征,符合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有着广阔的前景。 近几年,从全国来看,鲜食玉米产业蓬勃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因此,谁掌握了新品种、新技术,谁就能站在这一产业的顶端,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作为“种业之都”,北京的育种优势明显,为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年来,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一批科研机构和院校,以及国内鲜食玉米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北京着力发挥种业优势,已成为全国鲜食玉米的研发中心,引领着国内鲜食玉米的研发与推广。据测算,目前国内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约1/3的品种来自北京,部分育出品种品质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两年,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支持下,合作社先后种植的优质鲜食玉米新品种达到16个。”安立辉掰着手指,如数家珍般介绍起来:“比如水果型以BM380、京白甜456为代表,甜加糯型以农科糯336为代表。今年我们种植的‘墨瞳’‘京紫糯219’两个高品质鲜食玉米品种已经示范上市,这些鲜食玉米籽粒呈紫色,不仅口感香甜,还富含花青素等营养物质,将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鲜食玉米选择。” 针对鲜食玉米鲜果穗价格季节间波动较大,集中上市效益较低且难以保证持续供应的问题,北京以“抢早播种”为核心,集成鲜食玉米“一年两茬绿色高效种植技术模式”,并列为北京市主推技术,使鲜食玉米播种期提早40天,采收期最早提早30天,实现北京市鲜食玉米6月上旬至10月中旬4个多月持续供应,亩效益可提高1-2倍。 随着市场需求持续加大,北京发展鲜食玉米迎来新的机遇与使命。今年3月,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科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北京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重点推进包含特色玉米在内的12大物种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到2022年实现北京现代种业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和服务链协同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现代种业建设成效突出。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鲜食玉米将在北京现代种业发展新格局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瞄准消费市场需求 深挖潜力谋更大发展 任何一种农产品,想要获得高附加价值,就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满足特定消费群体。唯有此,才能完成从产品到商品的华丽转变。 对于鲜食玉米而言,大部分主要以鲜食果穗的方式上市销售。因此,把好品质关,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是对京郊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首要要求。 “这几年,我们在前期试验研究基础上,通过示范推广以赤眼蜂、白僵菌等为代表的生物防治技术和以氯虫苯甲酰胺等为代表的高效低毒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穗部虫害发生。”裴志超介绍,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京郊鲜食玉米蛀穗率降低2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投入超30%。 有了品质安全的保障,还需要做深做细补短板。针对鲜食玉米采后不耐储运、品质劣变快等问题,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了产后保鲜技术研究,明确了北京市高品质鲜食玉米主要营养特点,以及常温和4℃低温贮存条件下120小时内养分变化规律。 与此同时,鲜食玉米销售企业也不断创新,推出“微波鲜玉米”“锁鲜装水果玉米”“保鲜装生鲜玉米”等优质产品,在各大商超、便利店大量上市,使市民可以便捷购买到更加新鲜的鲜食玉米产品。 尽管有上述举措的支持,京郊鲜食玉米产业依然面临着绝大多数农产品遭遇的瓶颈:产销对接不通畅。“这也是现阶段北京鲜食玉米存在的最大难题。具体说,当市民认可鲜食玉米,觉得好吃的时候,他们往往不知道去哪买。而种植户有时候也面临手里攥着几万穗玉米,却不知道去哪卖。”裴志超表示。 针对这一困境,这两年,北京正在积极推广“产销一体”生产经营模式。一方面,通过积极开拓社交电商等新销售模式,拓宽鲜食玉米销售渠道。另一方面,通过举办鲜食玉米节、鲜食玉米进社区等活动,吸引市民走进京郊鲜食玉米种植基地,让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面对面。 未来,鲜食玉米产业在北京将会呈现何种发展态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和消费体量。根据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测算,北京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还远远未到饱和程度。“如果按照北京2000万常住人口预估,每年人均消费10穗来计算,那么京郊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应该在10万亩左右。”按照裴志超的分析,京郊鲜食玉米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