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 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交易所公告
玉米

与季节赛跑,她为菏泽“定制”玉米

时间:2020-06-02 来源:菏泽日报

 

“如果种业技术仅靠引进,这个市场必然会被国外垄断。咱中国的土地要种出中国人的粮食品种,中国人的粮食要抓在自己手里。”推动菏泽玉米产业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曹凤格带领的科研团队坚持了十余年。南繁北育是孤独的旅程,她走过海南的山村基地,在遥远的土地上弯腰播种,又在太阳下收获,新春时独自北望故乡,惆怅时仍守护着心里燃烧的星火。近日,记者在菏泽市农业科学院采访了曹凤格,听她讲述了与菏泽玉米育种研究相伴的故事。

选择与激励,她背起菏泽玉米育种的重担

采访当天,曹凤格一身日常布衣,半长的黑发随意扎在脑后,素面示人不着粉饰,似乎随时都要挽起裤脚返回田间地头,去查看试验田里的玉米秧苗。

1997年,26岁的曹凤格开始接触玉米育种检验工作,当时,菏泽市种植的玉米品种皆是从省内其他地区及周边省份引进,一直没有菏泽自育的、正式以菏泽命名的玉米品种。直到2006年,曹凤格正式从事玉米育种工作。

“菏泽还有做玉米育种的?”时隔多年,曹凤格仍然记得,在一次省级农科研讨活动里,听完她的自我介绍后,在场的专家有人这样问她。

“当时我就想,要更努力一些,这样我才有底气再站在那些专家面前。一定要让菏泽的土地上种出咱菏泽的玉米品种。”会议桌前,曹凤格再想起当年的情形,语气里已经多了一份从容,不似当年那般心绪波动。

最初,单位经费紧张,曹凤格自费买了省内各类主要玉米品种,逐粒比对、识记每个杂交种的种子;又蹲在试验田里,仔细记录植株形态特征和抗逆性差异。同时,她从大量的科研资料里了解近年国审玉米品种、省审玉米品种的选育过程,父母本血缘,确定主要的品种杂优模式。

2008年,为了打破气候限制、加快育种进程,曹凤格扛起行李,孤身赶往海南南繁基地。从事玉米育种的人,总要追着太阳跑,像候鸟一样南繁北育,一年要过两个夏天,如此才能以一年两代的速度选育出玉米新品种。

每年忙完了菏泽本地的玉米育种和试验工作,11月中上旬,曹凤格就要到南繁基地,开展玉米新材料的创新加代、新组合组配及优异组合的扩繁等工作。

 

孤独与专注,苦中作乐的南繁之路

2015年之前,从菏泽去往南繁基地的只有曹凤格一人。“最初经费紧张,咱菏泽在基地山脚村租了5亩地,所有的农活都是自己做。现在国家号召‘打造民族种业’,试验田是国家出资提供的,咱菏泽分到20亩。”曹凤格说,因此,基地内集结了全国各地做育种研究的专家。

“当时,其他省、市已经有不少玉米品种名声很响,咱没有,如果人家那边来基地的专家愿意给个材料标本让咱学习,那真是天大的好事。所以我就跑去跟人家套近乎,求着去人家试验田看。”曹凤格笑着说。

试验田面积扩大后,有时需要雇当地农民帮忙,当地人知道有农业方面的专家在附近,就常带着种植方面的问题前来求助,曹凤格都一一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她说:“老百姓都比较朴实,我要对得起人家的信任。”

基地位于山脚下,曹凤格面临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与交通不畅。“当时海南农村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要搭车去城里,就得沿土坡爬上高速公路,在路边拦车。如果不是买生活用品和科研物资,大家就几个月不出村。”曹凤格说。

由于长期在田里干活,曹凤格常戴着草帽、挂着毛巾,如此装扮站在高速路边搭车时,她会收到从过路车里扔出来的空塑料瓶。“人家以为我们是捡破烂的。”回忆起这件趣事,曹凤格笑得爽朗。

据介绍,秧苗生长期,育种专家们都要提防当地的牛羊。因为村里的牛羊围栏低矮,试验田里的植株,哪怕被吃掉一棵,对曹凤格而言都是损失。“所以我们晚上就打着手电筒去巡逻,后来大家就搬石头给试验田垒墙。”曹凤格说。

种出玉米,她就肩挑背扛,把产品扛到平时租住的农户房顶上晾晒。“现在咱农民种庄稼,全程都能用机械了,但农业科研不行,都得人工操作。”市农科院副院长李思同说。

在这个没有海南旅游风光的偏远农村里,曹凤格与每个南繁科研人员一样,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试验田里忙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陪伴着、呵护着几千份玉米育种材料,人工完成播种、管理、授粉、收获、晾晒、脱粒等一系列工序,第二年3月,她就和收获的种子一起回到家乡。

愧疚与坚持,无法两全的亲情与工作

在田里被蚊虫叮咬导致丹毒,补苗提水扭着腰,背着喷雾器打药压得两肩发紫,授粉时累到无法走路,脱粒、考种时累得直不起腰……曹凤格却从未因此觉得苦,真正令她觉得心酸的,是错过了女儿人生的许多重要节点,是春节时家人盼望团圆的期待落空。

“有一年,孩子公务员面试前一天晚上给我打电话,她说‘妈,人家面试前都有父母陪着,为什么我只有自己’……”提到家人时,原本从容乐观的曹凤格言语间有些哽咽,努力不在人前掉下泪来。也是从其同事们的介绍中,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得知,曹凤格与丈夫、女儿常年聚少离多,每年团聚时间不到两个月,这一家三口都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

春节期间,正是海南玉米育种材料授粉的关键时期,错过时机,整个工作流程都会停滞。从踏上南繁之路的那年开始算起,12年来,曹凤格只陪家人过了3个春节。

2019年11月,曹凤格的老父亲被诊断出胃癌晚期,她想陪父亲走完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但若不去海南育种、授粉,之前3年的育种工作就相当于全部作废,在研究成果上刚有些起色的玉米研究所,可能又要回到过去的状态。

几番思量后,她还是先托两个弟弟照顾父亲,自己去了海南育种基地。可这一次分别,却成了父女二人的最后一次见面。玉米育种材料刚收获完,身在遥远南方的曹凤格就接到了电话,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

 

执着与收获,星光不曾辜负赶路人

德高为范,身正为师。这个俯身于田间地头、伫立在太阳之下的女性,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同事。

“最让我佩服的是曹老师的认真和敬业。比如,试验地里面有玉米品种2400多个,她到地里给我们指导时,能准确说出每一个品系的特点、特征,这些早就烙印在了她心里。”菏泽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农艺师徐书举说。在曹凤格的影响下,年轻的徐书举也投入到了南繁北育的工作中。

日里,同事们在工作上遇到困难,就会用曹凤格一家三口作为模范事例,互相鼓励。

据了解,玉米作为我市第二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40万亩左右,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2/5,占我省玉米种植面积的1/6。玉米品种作为基因载体,品种生产能力的优劣就决定了玉米产量的丰欠,也影响着农作物产品质量的好坏。

与季节赛跑的年月里,菏泽的玉米育种产业终于有了收获。从2014年开始,以菏泽冠名的“菏玉127”等6个玉米品种逐步登上了农业种植市场。

 

李思同表示:“曹凤格通过十余年的南繁北育,填补了我们当地没有自主玉米品种的空白,对于我们当地玉米产量的提升和质量的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社会发展需求,如今,曹凤格和团队又开始着手籽粒机收玉米和粮饲兼收玉米新品种的选育。

 

那个当年暗下决心,“要让菏泽土地种上我们菏泽人自己选育的优良玉米品种”的年轻女性,已经奋力拼搏了12年,成长为菏泽玉米育种技术科研的中坚力量。这一路,她奉上了自己的青春、热爱,所幸,这样质朴的科研人,有懂她、敬她的家人与同事相伴。

版权所有:哈尔滨谷物交易所 黑ICP备11006394号-1
哈尔滨谷物交易所客户信息交流群:90760821 1914658765
公司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科技创新城创新三路800号2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