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 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交易所公告
玉米

贵州:在全省掀起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浪潮

时间:2019-08-0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贵州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地省份,农村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关系到贫困群众的脱贫大计,更关系到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远大计。


  去年以来,贵州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振兴农村经济深刻变革的产业革命,奋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2018年共调减低效玉米种植785万亩,替代种植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经济作物667万亩,带动全省160.8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348.4元,推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9%,增幅居全国之首。如今的贵州,一些地方“农村祖祖辈辈种玉米的传统、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的历史正在加快改变,充满希望的特色产业正在加快成长。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境内92.5%的地区是山地。受限于地形地势,玉米曾长期是该省农业的“主角”,人的口粮、畜禽的饲料都来源于此。但由于土地贫瘠,水利灌溉条件差,贵州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玉米种植产量低而不稳,投入产出率低,对农民脱贫增收的贡献极为有限。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玉米库存充足,存粮消化压力较大。原农业部在2016年出台《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包括贵州省在内13个省(区)的非玉米种植优势区域,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00万亩,同时立足各地的气候条件、生产水平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春小麦、经济林果和生态功能型植物等,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


  艰巨的脱贫任务也倒逼贵州在农业产业发展上有所突破。近年来,该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脱贫成效明显,但到2018年底,尚有155万贫困人口,深度贫困村多达1700余个;贫困发生率虽然下降到4.3%,但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成为脱贫任务最为艰巨的省份之一。


  放眼整个贵州农村,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严重迟滞了农民脱贫、农村发展的步伐。面对如此艰巨的发展任务,不拿出超常规举措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实现革命性突破,农村难以脱贫,即使脱了贫也极易返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贵州有压力,也有一定的基础。尤其是该省通过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3年大决战,让30户以上村民组全部通了硬化路,为农民改种经济作物提供了极大便利。


  此外,贵州近年来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探索出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改革经验,让农民群众和农业经营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现实情况看,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比种玉米要高出很多。据测算,玉米的每亩产值约680元,而种植中草药、蔬菜、食用菌分别能达到玉米的9倍、10倍和46倍。


  遵义市湄潭县充分利用“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目前,该茶园面积达60万亩,茶业综合产值位居全国第二位,人均1.5亩茶园,实现了“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压力与机遇并存,但要改变广大农民群众千百年来种玉米的习惯,又何其之难。2017年,贵州就曾在全省范围布置开展削减籽粒玉米种植工作,推动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但一年下来,1110.48万亩玉米只减少了37.57万亩。反思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步伐缓慢的原因,其中有农民不懂技术的因素,有对不种玉米后吃什么的担忧,也有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配套不足的现实困境,但最根本的还是人的观念,农民习惯了“为了吃而种”,还没有树立起“为了卖而种”的意识。


  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认为:“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靠传统的、常规的办法来抓农业结构调整,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带有革命性的举措促使其全面变革。”产业革命首先需要来一场破除陈旧观念、敢于解放思想的革命。改变农民想法,既要讲道理,更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盛夏时节,遵义市正安县土坪镇石志村的大小山坡上,茶苗一天比一天高。石志村党支部书记马超告诉记者,村里目前已种下千余亩白茶,村民也学会了种茶、管护技术,“打个翻身仗,我们有信心”。


  石志村是一个被大山包围的深度贫困村,外出务工是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去年,帮扶石志村的贵州省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帮助村里规划了千亩白茶园,并带领村民到湄潭县核桃坝村了解发展变化过程,学习茶叶种植技术,转变了村民的观念。。“真是眼见为实,真是看到了希望。”76岁的村民谢传言种了一辈子玉米,如今成为种茶好手,“过几年,等家里的茶园可以赚钱,就把在外打工的孙子叫回来”。


  农村产业革命是农民思想的转变,也是农业产业发展方式的一场大转变。以农村产业革命为契机,贵州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产品不断“泉涌”,持续“出山”。同时,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扩大标准化技术应用面,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如今,“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成为贵州农民选择产业的重要考虑因素。农民不仅学会了种,也学会了给农产品“打扮”和“吆喝”。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是贵州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头戏”,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革命,必须科学统筹、协同推进。关键时刻,贵州省委向各级领导干部发出号令: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施工队长”职责,牢牢把握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系统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让贵州农民尽快富起来。


  “‘八要素’是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具体路径。”贵州省省长谌贻琴多次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围绕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确保实现更大突破。“八要素”的第一项就是产业选择,它所解决的是不种玉米后发展什么的问题。


  2018年,贵州将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作为推动农村深刻产业革命的关键一招,省委要求“拿出最好的土地种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贵州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将500亩以上的大坝作为重点突破口,实施一坝一策,以县为单位系统部署,重点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促使产业结构向精品高效转变。


  在政策安排上,贵州省先后制定出台了蔬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产指导意见,由县里确定主导产业,一县一业,全产业链发展;对那些基础好、市场潜力大、有龙头企业带动的高效作物,则整村、整乡集中连片规模化推动。


  目前,贵州省级规划、市(州)指导、县区抓落实的政策设计已基本完善,全省88个县份的主要领导在这场革命中已完全就位,每个县重点支持1个到3个规模产业,每个乡镇着力打造1个特色种类,每个村突出1个优势品种,向着做大做精做强的方向前进,在全省掀起了一股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浪潮。


  今年初,贵州省又明确由12位省领导领衔,组成工作专班,系统推进茶叶、水果、辣椒等12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对于产业发展资金,贵州则将财政投入更多向农村产业倾斜,向绿色的、扶贫带动效果好的产业倾斜,整合财政资金,发挥好“指挥棒”“吸铁石”的作用,引导金融和工商资本投向乡村产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随着这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改变农村贫困面貌、提升贫困群众收入的各种要素加速向农村汇聚,一个生态美、百姓富的贵州新农村正在茁壮成长。

版权所有:哈尔滨谷物交易所 黑ICP备11006394号-1
哈尔滨谷物交易所客户信息交流群:90760821 1914658765
公司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科技创新城创新三路800号2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