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收”,再生稻如何实现"吨粮梦"? - 哈尔滨谷物交易所
交易所公告
稻米

“一种双收”,再生稻如何实现"吨粮梦"?

时间:2021-10-13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史晓露 摄影报道

图片视频摄于9月底

"长得好!高产田块亩产有望超过260公斤。"国庆过后,宜宾市翠屏区李端镇其林村再生稻高产高效示范点,1000余亩稻子泛着金黄,正待收割。李端镇镇长李清波介绍,示范点的头季中稻亩产高达720公斤,两季加起来亩产接近1吨,离"吨粮田"的目标不远了。

晚秋粮食是全年粮食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再生稻是其中主力。今年四川明确,确保再生稻蓄留面积达450万亩,有收面积达400万亩以上。防线如何筑牢?"吨粮梦"如何实现?

“一种双收”,再生稻如何实现"吨粮梦"?

发展迎机遇:种一次收两季,每亩多收600多元

稻浪翻滚,让其林村2组村民李兴平难抑喜悦。两个月前,他才收获了头季稻,随后又蓄留了18亩再生稻。"头季稻亩产达700公斤,再生稻亩产达200公斤,每亩比种一季稻多收600多元。"李兴平算了笔细账。

再生稻,就是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进而抽穗成熟的水稻。它不需育秧、移栽,生育期短,具有省种、省工、节水等特点,米质也更好。

川南大部分地区处于低山丘陵地带,由于排灌设施不足,冬季缺水,很多稻田夏季收割后就蓄水越冬,以确保来年栽插。"上世纪80年代全省冬水田约2000万亩,造成土地长时间闲置。"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徐富贤说,再生稻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再生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粮食增产技术。"宜宾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毛思根介绍,推行"头季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一年可为全市增产粮食12万吨。

从全省来看,去年全省再生稻有收面积达435.6万亩,总产55.3万吨。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再生稻增产效益明显,特别是在保障粮食安全背景下,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要把再生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

“一种双收”,再生稻如何实现"吨粮梦"?

如何大力推广?

一方面加强院地合作。2012年起,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与泸县、隆昌市、富顺县举办技术论坛,此后成员单位又新增内江市农科院和翠屏区,拓展成"川南2+4再生稻技术论坛"。"院地合作对提升种植技术、提高产量、扩大面积发挥了积极作用。"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水平提升。

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地要争取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抓好再生稻等晚秋粮食生产。"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已要求各地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和党政同责要求,把晚秋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实。

"今年全市共投入专项发展资金315万元,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和肥料。同时采取‘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培训、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防控)方式,提高老百姓蓄留再生稻的积极性。"毛思根介绍,今年宜宾再生稻蓄留面积约占全市水稻生产面积的54%。

推广有挑战:亩产仅头季稻的1/3,需优品种强技术

不过,再生稻大面积推广仍然面临诸多难点。

"再生稻对海拔、气候、稻田水分等要求较高,适合在水稻生长‘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地区推广,且要求海拔380米以下。"徐富贤说,成都平原的海拔在460米以上,都不适合蓄留再生稻。

其次,老百姓蓄留意愿不强。"蓄留再生稻的用肥量比种一季水稻更高,一些老百姓觉得投入大了,又怕后续收成不稳当。"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再生稻的亩产只有头季稻的1/3左右,很多老百姓"看天吃饭",产量更低。

更大的问题是,推广再生稻还面临机收瓶颈。"头季稻机械收割后,收割机会直接压损部分稻桩,严重影响再生芽萌发与生长。"富顺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富顺被誉为"再生稻之乡",但机收短板已成为制约当地再生稻推广的一大难题。泸县相关调查显示,机收头季稻会导致再生稻减产30%—80%。"如果无法实现机械化收割,难以降低生产成本。"上述负责人坦言。

“一种双收”,再生稻如何实现"吨粮梦"?

如何节本增效,实现"吨粮田"的目标?

首先是调优品种。"不是所有品种都适合蓄留再生稻。"徐富贤说,四川不断强化新品种筛选,目前已择优推广示范了"德优4727""宜香优2115"等一批生育期适宜的强再生力品种,亩产较十年前增加了50公斤左右。

"未来水稻育种专家还要和栽培专家加强合作,选育出再生力强、米质优、抗倒伏的新品种。"省农科院科技处相关负责人建议。

还要提升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如果头季稻播种晚了,再生稻在开花期遇到低温,就会影响结实。此外,头季稻的栽秧密度、施肥管理、稻田水分管理、留桩高度等都会影响再生稻产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要全面推广水稻适度密植、追施粒芽肥、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高产集成技术,提升水稻再生能力。

其次,还要挖掘川南地区的潜力。"当前一些区县的蓄留比例不足5成,要大力推广轻简高效的栽培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蓄留积极性,让老百姓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增产增收。"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机收瓶颈,四川已着手研究适宜大面积推广的技术。"比如在稻田中预留碾压行,有望降低收割机对稻桩的碾压损失率。"徐富贤说,未来要通过推行精简技术,力争高产田块亩产突破400公斤以上,从而实现"吨粮田"的目标。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版权所有:哈尔滨谷物交易所 黑ICP备11006394号-1
哈尔滨谷物交易所客户信息交流群:90760821 1914658765
公司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科技创新城创新三路800号2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