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中国水稻“全球化”研究填补重要一环:中亚首次发现古栽培稻 时间:2020-05-12 来源:中新网 1万年前起源于中国的水稻,是如何通过被誉为古代世界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亚向西传播,进而传至欧洲、非洲?这一水稻农业早期“全球化”研究的重要一环,被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科研人员合作在中亚地区首次发现古栽培稻这一最新科研成果填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小强研究团队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王建新团队、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乌兹别克斯坦卡尔查延(Khalchayan)遗址农业遗存发现古栽培稻的研究成果论文,已获最新一期《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发表。
卡尔查延遗址出土的碳化植物遗存。1-2:水稻;3:大麦;4:小麦;5:豌豆;6:小扁豆;7-8:亚麻;9:田紫草;10-12:粟;13-15:藜;16-18:蓼;19-20:拉拉藤;21-22:骆驼刺。(研究团队供图)
中乌合作团队利用近两年时间,对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北岸青铜时代至阿拉伯时期的11处遗址进行筛查,最终在卡尔查延遗址的浮选植物遗存中发现炭化的水稻种子遗存。研究人员通过植物考古学、年代学方法结合当地其他考古记录进行综合研究,为水稻向亚洲西部的传播及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提供新的实物证据。
卡尔查延遗址是乌铁器时代至贵霜(Kushan)时期的遗址,研究人员在遗址西南部的一处文化层剖面中通过浮选法获取到丰富的古代动植物材料。年代学研究显示,出土炭化水稻种子的碳14直接测年结果为距今1714-1756年,为贵霜时期。除水稻外,植物遗存中还包括大麦、小麦、豌豆、粟、葡萄、亚麻等栽培作物,这些栽培作物既有西亚起源成分也有东亚起源成分,显示当地存在一个同时受东西方影响,复杂且多样的绿洲农业系统。中亚贵霜时期绿洲农业遗址中存在的灌溉系统,可能为本土水稻的栽培提供了支持。
中乌合作团队对卡尔查延遗址水稻遗存的形态学研究还显示,该遗址中发现古栽培稻为粳型水稻,其形态与同时期南亚西北部和中国南部分遗址内出土的水稻种子遗存较为接近,推断为从南亚地区引进。其出现的时代正是月氏人在南亚西北部建立贵霜帝国,向外扩张并达到全盛的时期之后。当时南亚大片地区与中亚阿姆河流域都在贵霜帝国的版图之内,为南亚与中亚间的交流创造重要的客观条件。
水稻在亚洲范围内扩散的时间与路径。(研究团队供图)
同时,水稻在这一时期的出现,也预示着以稻米为主食的饮食文化与中亚当地以麦类制品为主的饮食体系融合的开端,而现今中亚地区以馕、抓饭、烤肉为主要食物的饮食体系则在此时开始成型。
研究团队指出,作为中亚地区首次发现的古栽培稻,卡尔查延遗址也是为数不多在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之外发现的古栽培稻。这一发现及研究,对于了解史前农业系统沿喜马拉雅山南麓通道的交流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对解释水稻如何进一步向西传播至伊朗、欧洲及非洲等地区提供了关键性的学术支点。
据了解,水稻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食物来源,研究栽培稻的起源、全球不同地区水稻品系发展、生态适应及水稻的传播演化过程,是当前全球考古学、生物学及农业科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中外学者通过植物考古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研究显示中国是水稻的起源中心,粳稻大约在距今1万年首先在长江中下游驯化,然后向日本、南亚与东南亚地区传播,约4000-5000年前早期,栽培水稻在与南亚当地野生稻再次杂交并逐渐形成籼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