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 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交易所公告
稻米

古代还没有杂交水稻的时候,你知道水稻的最高产量在哪儿么?

时间:2020-03-05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公元1079 年,夏,一位在后世极负盛名的文人来到了太湖之畔。他名叫苏轼。湖边广阔的稻田,稻米将要成熟,禾穗上的一层芒须,远望如一层淡淡的紫烟氤氲。这位才华横溢,一直怀着赤子之心的文人感到十分欣喜,几乎想扬起手臂,帮农家去打磨镰刀。稻米虽然偶尔有小虫,却依旧长势喜人,让人开始期待丰收季节一顿新米美餐了。他写下赞美这风物的诗句,送给友人作为酬唱:“今年大熟期一饱,食叶微虫真癣疥。白花半落紫穟香,攘臂欲助磨镰铩。”

古代还没有杂交水稻的时候,你知道水稻的最高产量在哪儿么?

供图:视觉中国

苏轼生活的北宋时代,太湖一带已成为鱼米之乡,是宋帝国最重要的稻作地区和粮食产地。太湖畔悠久的稻作传统可追溯到神农时代,传说中,稻被列为五谷之一。而到宋朝,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重心,逐渐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先前随着小麦农业的式微,而进入一个迭代期的中华文明,也在水稻农业中重获生机。太湖地区的水稻农业,从这时开始,有了空前的生命力。

太湖地区在历史上包括苏、松、常、杭、嘉、湖六府,苏州历来是重要的粮产区。而望亭坐落在苏州境内,北太湖畔,京杭大运河岸边。历史上,它既是著名驿站,又拥有千顷良田。

望亭的稻作习俗,是苏州乃至太湖地区的千年稻作的一个缩影。从这里出土了一些良渚文化石器,其中有耕田的石犁,可以说明早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先民已经开始了农耕生活。东汉末年,吴先主孙坚在此建御亭,形成集镇,至唐代更名为望亭。在漫长的封建王朝期间,大多数时候,政治经济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则被叫作“江南卑湿”之地,望亭并不起眼。

古代还没有杂交水稻的时候,你知道水稻的最高产量在哪儿么?

摄影:朱建冰

望亭的农业出现明显高峰,发生在两宋年间,与水稻在太湖地区的兴盛相吻合。唐朝末年的藩镇动乱,以及其后50 余年的五代十国大分裂战乱,使得人口不断南迁。人们来到长江边,见到水草丰茂,沃野千里,于是定居下来,开始尝试种植最适宜这片土地的作物——水稻。

水稻喜爱温暖湿润的环境,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正适合卑湿之地。它的产量相较小麦要高,当时农民撒下去的种子,通常可以收获20 倍左右的稻谷,而小麦大概是4 倍。越往南行,越是暖热,水稻渐渐可以种植两季或三季。这解决了人们生存的第一道问题:粮食。

从望亭留存的历史文物来看,当时的稻作方式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作,逐渐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太湖周围改造成了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洼地种水稻,高地种麦、豆等作物,逐渐形成稻麦两熟制。优质稻种的引入也开始施行。譬如公元1012 年,江南部分地区遭遇旱灾,水量不足,当时的皇帝宋真宗派遣使者,到福建收集一种“占城稻”,据说是从越南传入的稻谷,收了三万斛,到江南分派,还张贴文书,宣传这种稻米的好处:与中国原产的相比,穗比较长,没有禾芒,粒与粒差别较小,不挑地方就能长。

古代还没有杂交水稻的时候,你知道水稻的最高产量在哪儿么?

供图:望亭镇地志馆

宋代太湖地区的稻谷平均亩产,据学者的推测,在220 公斤左右。而春秋战国时代《管子》中所载水稻种植耕作一年,“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钟是古代计量单位,能装约80 公斤稻谷。当时亩制比后来小,大约三亩等于现在一亩,算下来亩产在50 公斤左右。两相比较,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此后的近一千年,太湖地区的稻作产业呈现持续上扬的走势。公元1706 年,当时的康熙帝,让苏州织造李煦在苏州试验双季稻,并给了他一石出自皇家稻田的优良稻种。李煦回到江南,与地方官员和乡绅分发稻米,开始种植。顺带一提,时任江宁织造,曹雪芹的叔叔曹頫,也领走了一斗稻种试种。李煦前后种了6 年,面积在60 ~ 100 亩之间,将稻种广泛提供给自愿来要的乡民,但并未强派。他所种植的双季稻,平均亩产810 市斤,最高915 市斤,合四百多公斤。这可以算是古代稻作的最高产量了。

古代还没有杂交水稻的时候,你知道水稻的最高产量在哪儿么?

摄影:龚刚

学界有一种说法,自秦始皇大一统以来两千年,历代封建政权的经济中心从北向南的变迁,是小麦和水稻这两种农作物的一次接力赛。随着黄河流域的农业开发逐渐走到极限,小麦呈现出抛物线趋势,中华文明因而走向长江流域,在水稻的担负之下继续传承薪火,直至如今。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撰文:谭嘉琪。内容来自:《风物中国志·望亭》

版权所有:哈尔滨谷物交易所 黑ICP备11006394号-1
哈尔滨谷物交易所客户信息交流群:90760821 1914658765
公司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科技创新城创新三路800号2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