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供应压力超预期新稻市场短期难有“作为” 时间:2019-12-12 来源:粮油市场报 由于今年中晚稻仍获丰收,而收购量同比大幅下降,导致新稻供应压力不减反增。按照目前趋势,后期中晚稻收购进度还将放缓,供应压力也将持续增加,在压力有效降低之前,新稻市场将难有“作为”。
2019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创下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连续5年超1.3万亿斤。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加快推进,今年稻谷产量小幅下降,产需结余进一步减少,优质稻产量进一步增加,将进一步夯实我国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稻谷生产平稳利于稳定市场
2019年,我国水稻生产呈现面积减、单产增、产量减的特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全国稻谷种植面积2969.4万公顷(4.45亿亩),比上年减少49.6万公顷(744万亩),下降1.6%;稻谷单产7059公斤/公顷(471公斤/亩),比上年增加33公斤/公顷(2.2公斤/亩),增长0.5%;稻谷总产量20960万吨(4192亿斤),较上年减少250万吨(50亿斤),下降1.2%。
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稻谷最低收购价连续下调,目前托市价已低于2013年的水平,稻米市场价格也处于近年低位,水稻种植效益持续下降,影响了农户种植热情,加上南方地区推行“双季稻改单季稻”,有效增加了优质单季稻面积,缩减了品质较差、单产较低的早稻和晚稻播种面积,进一步调减了非优势区的稻谷面积,导致种植面积有所减少。
水稻单产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今年气候条件整体较为适宜,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虽然7月下旬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伏秋连旱,给局部地区双季晚稻生产带来一定影响。但各地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加之10月份湖北、湖南等地出现有效降水,旱情对全国秋粮生产的影响较为有限。同时,低质低效的早稻面积和非优势区的稻谷播种面积持续调减,优质高效单季稻面积持续增加,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提升了稻谷单位面积产量。
稻谷总产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今年稻谷播种面积下降幅度超过单产增加的幅度,导致稻谷总产量再次减少,但减少幅度不大,呈现“东北减、南方增”的特点,总体依旧产大于需。今年稻谷生产继续保持平稳,有利于稳定市场。
气候影响有限中晚稻再丰收
虽然今年稻谷产量小幅下降,但中晚稻生产依然丰收。据初步统计,2019年中晚稻种植面积2524.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6万公顷,增幅0.06%,呈稳中略增之势。这主要是低质低效的早稻面积持续调减,如全国早稻播种面积比2018年减少341.3千公顷,而品质更好、单产更高的单季稻面积持续增加。中晚稻单产7263公斤/公顷,比上年减少2.3公斤/公顷,下降0.03%,总体持平略减。
虽然今年气候适宜,中晚稻生产总体较好,但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出现较为严重的伏秋连旱,给局部地区双季晚稻等秋粮作物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同时,稻谷主产区黑龙江遭受了低温阴雨寡照、台风等不利天气,降雨偏多、日照不足,对粳稻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导致中晚稻单产受影响。中晚稻总产量18334万吨,较上年减少17.5万吨,下降0.1%,总体稳中略减。虽然南方中晚稻增产,尤其是江苏水稻增产较多,但黑龙江稻谷受气候影响减产较大,导致中晚稻总产量有所减少,但减产幅度十分有限。虽然中晚稻产量略有下降,但降幅有限,仍是历史第二高产年。
压力超出预期托市成为必然
虽然今年我国大米出口增加,需求上升,但由于中晚稻产量继续丰收,稻谷年度结余仍达1300多万吨,供大于求局面难以根本改观,托市收购启动也就成为必然。目前,安徽、湖北、四川、河南、江苏、湖南、江西、黑龙江等省已陆续启动托市收购,但托市收购时间普遍晚于上年。由于今年稻谷产需结余预计较上年度减少400多万吨,农户卖难现象有所缓解,加上托市收购时间晚于上年,标准提高,特别是往年托市收购量最高的黑龙江省因灾减产较多,托市收购量将下降较多,且可能较上年度明显减少。
托市启动较晚收购大幅放缓
当前,国内中晚稻进入收购旺季,因主产区托市收购启动较晚,国企收购大幅减少,拖累中晚稻收购进度大幅放缓。据统计,截至11月30日,黑龙江国有企业收购122.9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318.2万吨。同期黑龙江累计收购粳稻比去年同期减少368.7万吨,同比偏慢37%。由于黑龙江收购进度大幅放缓,虽然江苏启动托市收购后收购量同比大增,但难以改变中晚稻整体收购进度同比偏慢的势头。
截至11月30日,主产区累计收购2019年新产中晚稻3570.4万吨,同比减少439.5万吨,而黑龙江一省就占八成以上。湖北、安徽等14个主产区累计收购2019年新产中晚籼稻2110.4万吨,同比减少162.5万吨。其中,湖北已收购中晚籼稻605.5万吨,同比减少33万吨;安徽收购538.1万吨,同比减少74.5万吨;江西收购223.9万吨,同比增加9.1万吨;湖南收购265.8万吨,同比增加36.4万吨。黑龙江、江苏等7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粳稻1460万吨,同比减少277万吨。其中,江苏粳稻累计收购411.7万吨,同比增加123.9万吨;吉林累计收购粳稻145.9万吨,同比减少43.2万吨。
正值收购旺季市场依然偏弱
当前中晚稻正值收购旺季,由于收购进度偏慢,供应压力得不到释放,市场走势依然偏弱。12月5日,吉林德惠超级稻(国标三等)收购价2840元/吨(水分14.5%,出米率67%),普通粳稻(国标三等)收购价2400元/吨(水分14.5%,出米率67%),周环比均持平;江苏泰州新产普通粳稻市场收购价2300元/吨,新产优质粳稻“9108”市场收购价244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江西抚州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360~2380元/吨,周环比下降20元/吨;湖南常德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420元/吨,安徽巢湖240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湖北荆州“丰两优”市场收购价2480元/吨,周环比持平。
北京市场国标三级东北大米批发价4700元/吨,周环比持平。杭州市场安徽产国标一级晚籼米批发价3640元/吨,江苏产国标三级粳米批发价3740元/吨,周环比均下降60元/吨;黑龙江产圆粒粳米批发价4720元/吨,长粒粳米批发价5620元/吨,周环比均下降40元/吨。福州市场国标一级江苏产粳米批发价4340元/吨,周环比下降40元/吨。
新稻难有起色下跌几无空间
由于今年中晚稻仍获丰收,而收购量同比大幅下降,导致新稻供应压力不减反增。截至11月30日,中晚稻收购同比减少439.5万吨,而产量仅较上年减少17.5万吨,意味着目前市场上的新稻供应压力较上年同期高400多万吨,而11月25日中晚稻收购同比减少172万吨。按照目前的趋势,后期中晚稻收购进度还将放缓,供应压力也将持续增加,在供应压力有效降低之前,新稻市场将难有“作为”。
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由于受天气灾害影响,产量有所下降,收购价格同比偏高,且高于最低收购价,导致托市收购难以启动,因而收购进度同比大幅降低,供应压力持续增加。受此影响,在托市收购启动前,预计该省的普通粳稻收购价格将持续走低,并可能向最低收购价靠拢。
南方地区新稻收购进度虽然相对快于东北,但同比依然偏慢,加上今年南方地区中晚稻小幅增产,因此,当前南方地区的新稻供应压力也大于上年同期,预计新稻市场短期也难以走强。由于南方主产区均已启动托市收购,新稻市场短期将围绕最低收购价小幅波动,基本没有下跌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