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小麦收购量减少,中国粮食不安全了吗? 时间:2020-08-20 来源:经济日报 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对粮食的理解也许是豆浆、油条等便捷早餐,点一点手机就配送到家的外卖,网红餐厅的“必吃美食”或流行歌曲里的“麦浪”与“稻香”。
人们关心粮食问题,大多不是能否吃饱,而是如何吃好。不过,去年以来,中东蝗6灾、全球新冠疫情、中国南方水灾、中美博弈等大事连连,世界看起来不那么“太平”。前不久,联合国曾发布研究报告预警,称2020年全世界将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的风险,全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近日,一则今年我国小麦收购数量同比减少的报道引发公众关注,国家层面发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指示。“粮食”成了新晋“网红”,搜索量暴增,成为热点话题。
其实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一直都存在,我们之所以几乎感觉不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情。多年来,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不断提高粮食自给率,降低粮食对外依存度。国务院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中提到,我们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1/4的粮食,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余量很充分,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可是实实在在的。据统计,我国稻谷、小麦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多年稳定在95%以上;稻谷和小麦库存量已超过全年的生产及消费量。
既然中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为何我们看到“今年夏粮丰收”的消息之后,又看到“小麦收购量同比减少近千万吨”的现象呢?
首先,这是收购量的正常波动。近千万吨听起来不少,但小麦收购量减少并不是今年才有,两年前也出现过收购量下滑的情况,2018年集中收购期结束时,小麦主产区累计收购量同比减少2191万吨,远超今年的同比减幅。而当年的小麦价格也没有出现大幅波动,供应整体充裕,市场相对稳定。因此不必放大“近千万吨”这一数据的影响。且这个收购数据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掌握的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的累计收购量,并不是产量,大家切莫误读。第二,今年小麦收购量减少,与6月中旬以来南方降雨较多有一定关系,新粮的收购出现了一定的困难。三是农民和贸易商存在“惜售”情绪。
受疫情影响,大家的风险意识有所提高,考虑到粮食价格的小幅上涨,持粮者开始观望,期待手里的粮食能卖个好价钱。正如大家预期,近期粮食价格继续走高,部分地区小麦价格较“开秤”时涨幅已超过10%。年景特殊,一些用粮企业的收购计划并未按时达成,因此通过一定幅度的提价或出台奖励政策来刺激基层售粮。于是就出现了用粮企业越是想收,持粮农户或者贸易商越是不卖的情况,卖方市场“卖跌不卖涨”的心理愈加强烈。同时,今年玉米价格豪横上涨,小麦玉米之间的比价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饲料企业也加入到收购小麦的行列。对手里有粮的人来说,囤粮待涨成为普遍现象。
强调减少餐饮浪费,不是说我国的粮食出现了危机,而是与此前提倡的“光盘行动”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粮食安全,我们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据了解,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袁隆平院士曾经说过:“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作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经济能否稳定,关键取决于粮(包含棉油肉)。而在全球经济格局波谲云诡的当下,中国展现出的稳定发展的局面,恰好印证了我们有扎实的粮食安全基础。
当然,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全球粮食安全情况、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等,是不可控因素。全世界有6.9亿人将处于饥饿状态,在这样的全球大环境下,我们无法独善其身。基辛格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拥有一定规模的粮食储备,在大国博弈中将发挥“核威慑”的作用。粮食安全是稳定民生国运的压舱石,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永远的真理,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以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我们既要对粮食安全的问题始终保持警惕,也要避免理解偏差导致的无谓恐慌。端好手中的“饭碗”,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应对世界粮食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