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采购360吨大豆用来抗洪?我也是头一次听说 时间:2020-07-23 来源:南都周刊 我国南方自6月开始进入主汛期以来,就开启强降雨车轮战模式,雨量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均属罕见。 据应急管理部统计,7月份以来,洪涝灾害造成24省(区、市)2385.7万人次受灾,31人死亡失踪,203.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6万间房屋倒塌,15.1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47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43.9亿元。
相比其他自然灾害,洪灾在国内的发生频率一直都不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十年的数据,洪灾、涝灾占所有自然灾害的80%-90%。 频繁的洪涝灾害除了造成房屋倒塌、人员溺水死亡、经济损失以外,还容易淹没农田,淹死大片农作物,直接导致当年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影响相关食品的供应或价格。 其中,水稻是这次洪灾中受损最为严重的农作物。借用当地人一句话:晚上防守大堤,白天抢收早稻,今年太难了! 说起抗洪,自古以来,如何治水就是中国的头等大事。 根据江夏融媒报道,为了守住长江大堤,早在今年3月份就准备了60吨黄豆用于防汛,但是由于近段时间长江水位不断升高,江夏区又从周边地区采购了300吨干黄豆。除了黄豆外,江夏区还新增了1000立方米的砂石备料。 ↑目前,360吨黄豆分别存放于金口电排站和范湖粮库内,以便随时取用。图为金口范湖粮库。
用砂石防洪我可以理解,可为什么还要黄豆? 解开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得先了解一个名词——管涌。 什么是管涌? 在堤坝渗水严重时,细沙随水带出,形成孔穴而集中涌水,就是“管涌”。这种险情,湖北叫“翻砂鼓水”,江西叫“泡泉”。
管涌出水孔径小的如蚁穴,大的可达几十厘米;少则出现一两个,多则出现冒孔群(或称泡泉群)。有时也表现为土地隆起,即出现土块被渗流顶起、膨胀、浮动和断裂等现象。管涌险情的发展,以流土最为迅速。如果不及时抢护,任其发展,就会把堤坝工程地基下的沙层掏空,导致堤坝工程骤然塌陷,造成决堤溃坝,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做个不算恰当的比喻,管涌现象就像是地鼠挖坑,坑挖多了,堤坝也就千疮百孔了,那洪水一来就会冲垮了。 而对付“管涌渗水”最好的办法就是“反滤围井”,用的材料就是黄豆,大米,粘土袋等等。这次的360吨黄豆就是为了防治管涌渗水准备的。 简单的说就是把渗井周围围高,把黄豆扔进去,黄豆膨胀后抬高了井内的水位,平衡了水压,水就不往这个溃口出了,堤坝的内部也不会被水流继续掏空。趁机再用砂石和石头加固溃口。
用黄豆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黄豆的储备量很大,各地的库存都很充分,黄豆在冷水中的膨胀系数也很高,是最佳选择。 第二,黄豆适合回收利用,泡涨了的黄豆是优质的有机肥,哪怕是泡水后发酵了的黄豆也是肥料的首选。 第三,黄豆泡水后膨胀,非常牢固,防汛能力出色,对管涌特别有效,管涌周围泥土已成浆状,黄豆吸水后彭涨,挤压土壤更密实,沙石和水泥则没有这效果。 近期,国储大豆八拍拍出5270的最高价,对于飙涨的大豆,140一吨的石子,500一吨的水泥来说,显然成本昂贵,但黄豆抗洪在湖北历史上一直都有,效果经过1931,1954年的大水检验过的,有其独特的作用,虽说大豆是粮食作物难免可惜,但在抗洪面前,豆子堵管涌,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