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 |
食用豆:市场采购放缓行情逐渐趋弱 时间:2019-12-24 来源:粮油市场报 关内产区大豆行情经过调整,逐渐步入合理区间;东北大户对后市看好的情绪依然较浓,而中小商户价格明显松动。南北大豆产区经历阶段性大幅上涨后,终端补库节奏迟缓,行情逐渐趋弱。
时令已过冬至,豆制品消耗本该进入旺季,但今冬气候一直偏暖,各类蔬菜供应充足,豆制品需求平稳。南北大豆产区经历阶段性大幅上涨后,终端市场补库节奏迟缓,而产区则出现“收难卖难”,但各地收购商仓中均有较多库存,目前行情逐渐趋向弱势运行。
东北大户对后市过分看好的情绪依然较浓,“卖不卖无所谓”的心态促使挺价意识增强;而中小商户价格明显松动,毕竟有一定量的低价库存,落袋为安,吸引市场采购。本周过后,需求终端将进一步减少采购,随着春节临近,大中院校学生将陆续放假,受运营周期偏长影响,东北豆源外流将会停滞。
关内豆区行情经过整理后,逐渐步入合理区间,但部分区域掺兑俄豆、乌克兰大豆的现象对整体趋势带来影响,终端市场只注重价格,却忽略了掺兑后的质量,流入市场后占据了国产豆的消费份额,对未来行情走势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往日风光已不再大户不卖小户卖
经历阶段性大幅上涨后,东北产区大豆行情陆续进入调整阶段,基层粮源看似较少,“抢粮队”解散后,持豆农户也不再硬性挺价,那种“一家有粮,多人出价”的现象已失去“风光”。许多大型贸易商囤积的粮源暂时仍无出库意愿,继续赌市信心十足,中小商户经历本轮快速上涨,认为利润已较为可观,因此,产区贸易商意向分歧,“大户不卖小户卖”的现象正迎合此时终端市场的需求现状。
有关单位对东北产区的价格监测显示,11月20日前产地价格一直平稳,运输优劣势区收购均价为3399元/吨;至12月13日,各地收购均价已上涨到3618元/吨;12月20日,收购均价小幅回调至3602元/吨,其中运输优劣势区价差从最大值120~160元/吨缩小到80~120元/吨。
产区不同贸易商持有的商品豆价格也明显不同,调查20户不同区域的贸易商,大户仓中豆源均价为3410元/吨(4.0筛后净粮),中小商户均价在3440~3480元/吨之间;经塔选后成本价大户为3460~3480元/吨,中小户为3490~3530元/吨。目前产区39%~40%蛋白含量的商品豆装车价在3640~3700元/吨之间,41%~42%蛋白含量的优质类商品豆报价为3740~3860元/吨,利润空间均在240~300元/吨。这种高利润现象已有多年没有出现过,因此,产区内“见好就收”的主体明显偏多。
产区今年的行情表现与往年不同的是,11月下旬至12月是每年价格的低谷期,因豆农和入市主体此时均有还贷压力。今年豆农在种植补贴提前发放后惜售情绪大为改观,
许多豆农用“保斤”“保价”形式把粮源转移至就近的收购网点。许多中小收购网点借农户豆源作本钱,这种“借鸡生蛋”的方式,在今年短时间内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后,“蛋未生成反赔米”。其原因是豆农见此时价格已进入高点,纷纷结账变现,促使部分贸易商无法继续挺价,从而加剧“大户不卖小户卖”的状态,而大户多利用自己的资金和仓储优势,赌后市意识增强。
本周过后,由于东北大豆南下运营期偏长,市场补库将大幅减量,其僵持局面会更加明显。产区贸易商急剧下调收购价已不现实,农户经历上涨后“只看高点”,价格过低仍持“等等看”心理。油脂企业油强粕弱的格局进一步显现,随着进口豆源增量装船的消息不断传来,加上油脂备货高峰缓慢“下坡”,对食用豆的拉动效应得到缓释。东北各口岸俄豆入关继续增量,东北豆市“活跃度”在下年第一季度难以出现新的变化。建议东北贸易商多观察外部影响因素形成的利空,不宜单方面认为收购量匮乏,实际上占总量50%的豆源仍在产地,一旦进入食品领域,利好将会明显冲淡。
进口掺兑现象多库存豆源释放慢
关内豆区河南、安徽活跃氛围明显下降,江苏、山东价格冲高后均出现回调。目前,连同湖北在内的价差明显缩小,销区可选择范围较大,市场“少进慢补”导致产区库存释放缓慢。虽然各地收购量大幅下降,但库存不见明显减少。各地大户已不再引领行情,相反,报价松动现象比中小户还要明显,各地掺兑进口豆现象与日俱增。
河南许昌、周口、漯河产区因新豆上市时间早,向市场提前释放,农户余粮确实太少;而部分大户仍存储有上千吨的豆源,价格涨至4640元/吨时,市场客户要货却喊着“没货”。现在该范围已出现许多掺兑乌克兰和俄罗斯豆的现象,因掺兑豆报价仅4460~4500元/吨,使得纯正的地产豆报价4560~4600元/吨也无较好需求。永城库存较多的大户装车报价也明显下调,装车价为4460~4540元/吨,收购、出货均很清淡。
安徽淮北集散地大豆收购价最高时达4680~4700元/吨,目前装车价回落到4560~4640元/吨,外发明显受阻;周边的阜阳太和、亳州涡阳装车价回归到4460~4560元/吨,下调60~80元/吨不等;宿州埇桥区、灵璧、泗县等地装车价和收购价均下调60~80元/吨不等,主流装车价为4500~4540元/吨,部分地区有掺兑俄豆现象。
江苏南部的盐城、东台、大丰、阜宁、南通、淮安等地“翠扇”“腐豆”“黑脐王”等优质品种价格与最低时相比,上涨400~500元/吨,目前装车价下调100元/吨,其采购主体仍较少。“杂花豆”虽比之前下调60~100元/吨,主流报价为4660~4760元/吨,依然没有价格优势,产区出货缓慢。北部的徐州贾汪区、睢宁、沛县等区域除“大乳白”品种受种子收购助推、收购价格续涨外,部分区域毛粮收购价已达5600元/吨,挑选的种源毛粮装车价6160元/吨,商品豆精加工后装车价5800元/吨,种源销售利润丰厚。其他“杂花豆”同样下调60~80元/吨,装车价为4560~4600元/吨,出货量大幅下降。收购商仓中余粮继续下行有难度。
山东、河北产区同样向下调整,各地同类豆源降幅均在60~80元/吨之间,但部分地区有掺兑俄豆现象,乌克兰大豆也有一定量的流入,同样影响地产豆的行情。综合关内各地大豆市场现状,因距春节仅1个月时间,市场正常消耗豆源还有20多天,终端经营商和加工商仍持有一定量的待加工原料,产区滞留的豆源会延后释放,对未来的价格形成带来阻力,加之陆续到港的进口豆源有进入食品市场的可能,国产大豆市场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建议高库存商户在节前尽量向市场释放。
观望加剧少补库满足需求不囤货
冬至节气已过,黄淮以南大部分地区温度偏高于常年,许多越冬类蔬菜无需增添保温设施,各类蔬菜价格虽比去年同期偏高,但品种繁多,居民可选择范围较大。在肉蛋禽价格高昂的影响下,居民对植物蛋白的补给多倾向于豆制品。从目前表现看,由于蔬菜供应充足,豆制品今冬略有增量,但低于预期。产地价格冲高后回落,市场观望情绪加剧,经营商低价销售,去库存心理大于补库意向。
目前,云、贵、川及两广市场对东北豆的采购量甚微,现有库存加上道路运输中的货源,基本可满足节前、节后两个月的需求。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经历本周少量补给后也将陆续停滞。由于产区现行价格对销区市场已失去“诱惑”,大量囤积现象明显缩减。
关内各地豆源经下调后,与东北豆的价差再度缩小,若平稳运行至本年度末,部分市场大户有为节后备货的迹象,但对质量会更加挑剔。建议产区对这类需求主体严格把好质量关,同时尽可能调整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