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静心看待中国经济前景 时间:2019-01-30 来源:本站 中国经济上台阶后带来的“整固”阶段,使得中国经济需要经历一段较长时期,以“转型、升级”为阶段目标的“底部徘徊”时期。中国经济自2012年起进入底部时期,基于增长动力和经济结构等经济内在因素的变化,2018年实际上已临近底部末期;2019年,基于中国经济投资回升前景的确定性,以及区域经济新增长级加速蓄势,中国经济将开启离底之旅! 中国政府探索培育新增长极未停歇 中国的经济成长阶段,决定了中国经济运行的格局:即使2008年以来以资本产出比衡量的中国投资效应逐渐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能成为消费型经济体。实际上我们看到,伴随投资的回落,中国消费的增速也跟随下降,消费率提高的结果,是中国GDP增长速度的不断走低。中国经济的前景,取决于投资的未来变化情况!这是目前中国所处的经济成长阶段所决定的。经济增长极的出现,是经济仍然处在“起飞”阶段的标志事件,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尤其抢眼,“珠三角”“长三角”先后充当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极。无论是中西部的“长(长沙)株(株洲)潭(湘潭)”、“宝(宝鸡)西(西安)关(关中)”,还是天津滨海,抑或新设立的雄安特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极仍会在竞争中再度形成。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形成之时,就是经济转型完成之日,届时中国经济的新经济周期也会跟随形成。不过,这个新周期阶段的开启只能是事后确认。不管新周期阶段何时开启,对新周期阶段的增长前景,笔者曾经做过专门的研究,结论是新阶段的合意增长区间为6-9,当前经济增长显然已在合意区间下方运行了较长时间。面对偏弱的增长格局,市场情绪有些悲观,也在情理之中。 转型升级需要平和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30余年的GDP高速增长历史,养成了市场和社会的经济“浮躁”心。30余年的高速增长,给了国人普遍的“惯性思维”——低于8的经济增速是经济运行出现了问题,因而也是不可接受的。“保八”曾是一个坚固的国人共识和政策理念。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政府将经济新常态描述为“经济转型+增速换挡+政策消化”,并把经济增速“换档期”的发展形态进一步解释为“L形增长”,意为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增长轨迹形成一个L形走势,未来经济增长会在降低了的中高速平台上运行。然而现实情况是,市场不仅对显然已企稳的经济增长形态视而不见,而且还把“L形走势”理解为动态的迭加过程,中国经济增速将呈台阶式下降走势竟一度成为市场担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中期(10-20年)前景,笔者曾经做过专门的研究,结论是中国未来合意增长区间为6-9,当前经济增长显然已在合意区间下方运行了较长时间。面对偏弱的增长格局,市场情绪有些悲观,也在情理之中。 对降低了的经济增速感到担忧,实际上是“浮躁”心理在作怪。对经济增长的“浮躁”心态,很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在“浮躁”心支配下,一切都讲究快——生产速度要快,产量要高。快速、高产的经营,自然可以很快地取得规模经济的效果,中国商品立马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量大价平的优势,制造大国的地位也因此确立。然而,由于不能做到精细化生产,大路货居多,鲜有产品质量领先,以至于“大而不强”。大量生产当然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大量生产、大量出口的运行模式,必然是“产品出去、污染留下”,给国内环境造成了不少压力。 转变浮躁心 心平气和谋转型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和不同的做法。如果我们能不以GDP为先,克服一下自己的“浮躁”心态,放慢一点发展节奏,讲究一点增长质量,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目标,就会在不经意间,前进一大步。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前地产时期,持续的改革激发了经济主体活力的同时,政府为追求地方经济增长,招商引资是各地政府重要的经济建设抓手。筑巢引凤,是各地政府经济工作的形象比喻:以开发区、工业区、产业园等形式,竞争性的供应土地,并辅之于配套性的优惠政策。改革开放后至2000年前,中国经济处在“瓶颈”时代,一直存在着某个领域(交通等基础设施、某些工业原料和产品)的供给不足问题;找准缺口,大干快上,是彼时经济发展特征。2000年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动力增加了出口和地产两个强动力,要素外延扩张的模式进一步强化,全国都变成了一个大工地,中国经济进入了起飞阶段的高峰期,GDP增长在2003-2007年间连续5年在10%以上,高速增长的思维惯性至此养成。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要素禀赋优势变化,其实早在2007金融危机前,中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已呈现了较为明显的经济转型需求,“腾笼换鸟”成为政府经济工作新形式的新比喻形象! “腾笼换鸟”显然比“筑巢引凤”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更深的细致!经济转型首先要做好旧有产业的处置工作,其次才能做好新型产业的培育工作;前者即为转型,后者就是升级。在转移、消除旧有产业和创设、发展新型产业之间,往往存在有转化时滞,从而带来经济增长的暂时失速。这个衔接过程实际上就是经济转型时期特有的经济新常态,从国际经验看,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速甚至是低于转型后的经济增长。 转型升级需要放慢速度 在很多领域,慢是很多领域提高产品质量内在工艺的要求。时间是有价值的,这点不会有人怀疑;时间也是生产力,这点却常被人忽视。不用说显而易见的“发酵”、养殖等生物作用过程,就是各类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生产,甚至工程矿山经营,慢下来后产品质量就会在不经意间得到提升。用一个更精确的术语表述就是,中国过去常常忽视了材料和工程的“时效处理”。例如,中国工厂铸件冷却后直接被送入到切削工段,而日本工厂里,铸件通常要求放置半年以上才能使用,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金属内部的晶体稳定,确保加工部件不变形,这对高、精、尖产品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中国的矿山企业的很多安全事件,并非是安全投入不到位,管理没跟上,而是太过追求生产速度,以致矿体颗粒没有时间达到稳定状态,使得掘进作业通道结构不稳定。简言之,转型升级意味着追求高、精、尖,高、精、尖就要讲究“时效处理”,“时效处理”就要求节奏慢下来。 为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各行各业都在提倡“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很多场合的现实表现,就是“慢工出细活”。工匠精神就是要用心做一件事,安心做一件事。用心、安心,需要平常心。“浮躁”的心态,作不了“工匠”。“工匠”不仅是技艺上的娴熟,更为重要的是,拥有安稳的心态——做事不急于求成,精益求精。 转型升级并非追求先进产业。基于更高质量、更优服务的“转型升级”目标,每个产业、每个企业、每个工种,都能为这一宏观目标贡献力量;而工匠精神,正是实现这一贡献的重压手段。当在全社会形成工匠精神时,经济生活中的平和心态,就会成为主流。届时,中国经济就成功走过了增速“换档期”,“经济转型”目标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