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银行核销万亿不良贷款 轻装上阵支持实体经济 时间:2019-01-21 来源:本站 “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监管口号上。银保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商业银行贷款核销金额增速超过30%,总额接近万亿元。 上证报记者进一步调研发现,甩掉万亿元不良包袱的背后,一方面是银行核销额度增加,另一方面是核销标准放宽。前者受益于监管的鼓励态度以及去年整个银行业良好的盈利状态;后者则是在参考2017年财政部颁布的核销认定标准上,各行具体执行时灵活拿捏尺度弹性。 上周召开的银保监会2019年监管工作会要求,必须把防范系统性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更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预见,在这一政策趋势下,核销力度仍将保持较高水平,既承接不断释放的不良压力,保证信贷质量稳定,也为支持小微民营企业“腾”出空间。但同时,流程长、管理严、执行难等核销过程中的难题,仍然亟待解决。 万亿元核销从何而来? 2018年,伴随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信用风险加速暴露,银行业不良率稳中有升。截至2018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9%。 在这一背景下,及时有力地核销不良贷款显得至关重要,监管去年也多次要求各银行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来源于不同的金融部委的数据,均折射出监管要求并没有浮于表面,而是真真切切落到了实处。 银保监会1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商业银行累计核销不良贷款9880亿元,较上年多2590亿元,增速超过35%;央行1月15日发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18年全年贷款核销数额为1.02万亿元,比2017年多2565亿元,增速达到33%。 核销力度加大离不开核销额度的增加。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不止一家银行申请增加年度核销额度。 例如,兴业银行申请将核销额度由280亿元调增至298亿元;截至2018年上半年,长沙银行已将全年4亿元的核销额度使用完毕,申请由4亿元调整至6亿元。某国有大行中部省份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总行去年也提高了核销额度。 与此同时,呆账核销认定标准的放宽,给银行加大核销力度创造了有利条件。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2017年财政部新修订的《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颁布,财政部对于核销呆账的认定标准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宽。 记者梳理发现,相较于2015年的版本,上述文件对于未终结破产程序的时间条件,由一年缩短为180天;将“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赔偿”的条件放宽至“损失不能获得保险赔偿”;上调个人贷款的单户贷款余额上限。 在参照财政部标准的同时,各家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内部有一系列标准,在具体执行时也会保留一定弹性和个性化选择。“具体每家银行的规定不一样,比如平安银行的抵押贷不能核销,比如建设银行对至少逾期多少天、执行多少时间以上都有规定。”一位来自于浙江的地方AMC资深人士称。 大力甩包袱意欲何为? 加大甩包袱的力度,目的之一在于保证不良率控制在目标以内,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稳定。 除了银行年初会制定自己的不良率目标外,“监管层对于银行不良率也有不成文的容忍线。”某股份行有关人士透露,从他所在条线同业监测的数据来看,2017年至2018年各同业确实都在加大核销,以确保不良率不突破监管的容忍线。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银行业信贷质量基本稳定。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9%,较上季末微升0.02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为92.8%,较上年末下降6.9个百分点。 另一个目的则是要“腾”出更多信贷额度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银行加快坏账核销处置的进度,把存量风险进行有效处置,银行资产负债表更加健康,释放新的贷款额度,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带来新的获得收益的机会。 “加大不良资产处置,盘活信贷存量,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建立联合授信机制,腾出更多资金支持民营企业。”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从央行统计数据看,核销“腾”出来的资金也会计入当年社会融资规模。 上述股份行人士则认为,每年一个业务条线贷款的新增量有数百亿元甚至千亿元,对应的核销量大概几十亿元,确实能够“腾”出一定的贷款空间。“但由于核销与新增贷款并不处于同一个‘量级’,银行加大核销力度的主要动机还是控制不良率。” 甩掉不良贷款包袱,还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真金白银”。记者调研时了解到,银行在设定全年核销的总体额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当年的财务、拨备等因素,确保足够的盈利和风险抵补水平。 “去年银行利润增长良好是关键,趁着有财力就要多核销一些,来年才好轻装上阵。”上述国有大行人士称。 核销一部分的资金来自于前期拨备计提。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此前介绍,去年前三季度利用拨备核销的不良贷款达7000多亿元,同比多核销1900多亿元。 截至2018年12月末,银行业拨备覆盖率为185.5%,较上年末上升5.1个百分点。 核销后的难点在哪儿? “流程长、管理严,各家银行对于核销还是很谨慎的。”某国有大行信贷管理部人士称,核销后续还要一系列流程,一是行内会对不良进行问责或者追溯;二是对核销有审计;三是要向财政和银监部门上报专项审计报告,各分行报给所在地银行监管部门。 据广东地区AMC人士介绍,呆账核销后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债权关系保留,一般批量交给律师事务所,按照法律手段进行追收,定期完善诉讼时效,保持债权合法性;另一种则是完全放弃债权关系,将损失类、核销类的贷款批量打包转让,转让价格一般打一折以下。 在追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则是,胜诉容易、执行难。业内人士向记者反映,由于银行不良债权的法律关系非常明晰,一般不存在胜诉难的问题,耗时的原因绝大部分是执行困难所造成的。不过,通过网络查控系统、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等措施,“执行难”的状况有所改善。 耗时两年左右的诉讼仲裁时间,来处置大额不良贷款,或许还能接受,但对于处置单笔金额小的小微企业贷款而言,可能就“不那么划算了”。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就曾建议,为处置小微不良资产开辟诉讼和仲裁的专门绿色通道,简化流程,提高处理效率。 除此之外,配套规定不完善,也令部分核销贷款面临尴尬处境。据业内人士透露,财政部门近年来几次修订呆账核销管理办法,不断放宽核销条件,鼓励银行自主核销,但税务部门运用的税前扣除规定并未同步配套改善,导致部分贷款核销税前扣除存在一定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