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防范上市公司商誉“黑天鹅”还需严监管 时间:2019-01-10 来源:本站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讨论调整商誉会计计量方法的反馈意见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财政部的回应表明,截至目前对于商誉会计处理方式调整的讨论仍没有定论,企业仍需按照现行要求按照减值法对商誉后续计量。无论是减值还是摊销,本质上是一种会计处理方法,而要化解上市公司商誉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应该强化上市公司商誉的会计审查,严惩利用会计手法进行伪市值管理等违法违规行为。 近日,企业会计准则动态第9期刊登了“商誉及其减值”议题文件反馈意见,提到大部分咨询委员认可商誉摊销能够更好地实现将商誉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目标。这并不是第一次发布反馈意见,早在2018年7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动态第6期里已经公开过一轮反馈意见。 在A股市场上,商誉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并购重组过程的差值。经历了前期的并购重组高速发展后,商誉资产累计余额较大。根据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显示,沪深两市有2083家上市公司账面有商誉资产,合计总额约1.45万亿元。其中,创业板上市公司商誉合计总额2761. 29亿元,商誉资产余额更是高达三季报净利润的三倍。 而之前多数上市公司以尚在业绩承诺期为由没有进行减值测试,也就没有合理判断商誉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基于此,市场普遍认为业绩承诺到期后,合并形成商誉减值风险将是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的重大不确定因素。 监管部门显然也注意到这一问题。2018年11月,中国证监会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合并形成的商誉每年必须进行减值测试,不得以并购方尚在业绩承诺期间为由不进行测试。由此,如何处理商誉减值风险是A股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需要过的一道关。 从正常角度来讲,商誉余额高和商誉减值并不能完全划等号。因为商誉的形成,是基于其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价值,是基于专业人士对收购价格的专业判断。因此,对商誉余额高的企业并不适宜采取“一刀切”。 此外,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会影响企业利润表,如何选择应该基于本国情况。国际会计准则经历了从摊销到减值的方法转变,2018年8月29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声明表示考虑商誉摊销处理方式。从当前全球实践来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的是未减值不予摊销的做法。但也有些国家,如英国,近些年来一直允许对商誉进行摊销。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各有利弊,各国的选择均是基于自身的考虑。对商誉进行后续计量有三种方法可选:减值法、摊销法或摊销加减值法。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当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要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商誉的会计处理方式选择需要结合多因素综合考量。 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文件对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审计和相关评估方面做了规范。这一做法能够促进企业规范和降低商誉价值,减少利润调节的空间。回到应对A股现在面临的万亿商誉风险来看,对现行会计处理方式的改进仍值得探讨。从保护投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稳定发展角度出发,不妨把眼光着眼于提高监管执法能力,严审导致商誉变化的因素是否真实、合理,严惩将商誉会计处理用于伪市值管理的违法违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