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11月金融数据透出信用回暖信号 结构困境显示“宽信用”未至 时间:2018-12-12 来源:本站 在多方政策努力下,信用出现回暖。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5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2万亿元,均较10月显著反弹,其中债券发行也表现得颇为抢眼。 但是拉长观察的时间维度,细剖结构来看,11月金融数据折射出的信用回暖仍是微弱的,融资需求较为疲软,金融机构风险偏好较低,市场期待的“宽信用”仍未到来。分析人士预计,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疏通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 环比数据折射信用回暖 信贷的月度反弹是大幅且明显的。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5万亿元,而10月人民币贷款仅增加6970亿元,11月人民币贷款环比增速高达79%。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社会融资规模上。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2万亿元,而10月这一数值为7288亿元。也就是说,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10月翻了一倍还多。 其中,债券发行回暖势头显著。11月企业债券净融资3163亿元,同比多2310亿元,占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21%。华泰证券固收团队的报告点评称,在一系列民企纾困政策的刺激下,信用风险担忧有所下降,加上理财等配置压力体现,债市需求好转,债券融资有所修复。 表外融资(含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则在11月减少1904亿元。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在去通道、加强表外融资管理的背景下,表外融资存量逐渐下降,信贷持续回归,成为实体经济融资的首选,融资回表、非标转标的趋势未变。 上述金融数据呈现的势头,契合了此前出台的各项政策,也符合政策的预期效果。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上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了使得流动性流到民营企业和最需要的地方,相关部门采取了“三支箭”的政策组合,“第一支箭”是增加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第二支箭”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债,“第三支箭”是研究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 结构困境显示“宽信用”未至 但是把数据放在更长的时间段内观察可以发现,信用的回暖仍是微弱的。 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虽然攀至1.52万亿元,但是比上年同期少3948亿元。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9%,增速较10月下滑0.3个百分点。“这是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首次降至两位数以下。”温彬指出。 而且,从结构角度分析,融资需求依然疲软,市场期待的“宽信用”仍未到来。 对此,华泰证券固收团队的报告称,11月信贷数据虽然略高于预期,但从结构上看,主要受企业票据融资及非银金融机构信贷带动,各类救助民企的资管计划对非银贷款的影响显现。与此同时,1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980亿元,增长仍不足。这一方面说明实体融资需求较为疲软,另一方面说明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仍较低,集中于短期限票据。 广义货币(M2)与狭义货币(M1)逐渐扩大的“剪刀差”,也印证了微观经济活力仍有待提振。截至11月末,M2同比增长8%,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1.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个和11.2个百分点。温彬指出,M2和M1增速“剪刀差”持续扩大,反映投融资市场仍不活跃,实体经济流动性仍然趋紧,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待进一步畅通。 为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现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温彬预计,中国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组合,尤其是仍有可能进一步采用差别化准备金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和市场利率水平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助理张晓慧日前撰文称,对货币政策的作用必须有正确的定位,尤其是要把握好结构性工具使用的边界和度。在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提升、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信贷资源投向的优化,根本上还要靠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靠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工具可以在其中适当发挥一些辅助性和补充性的作用,但不可用力过猛,以免造成新的结构扭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