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豆粕人”是否该把豆粕采购上升到战略层面? 时间:2018-09-06 来源:本站 在豆粕购销行业,过去多数企业把关注重点放在销售方面:组织庞大的销售团队、给予高额销售提成、组织销售培训等等,公司效益确实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以2014年(基差合同放量销售)作为分水岭,继续实行以销售为主策略的企业,会发现卖的货很多,但企业利润并没有相应上升,有时反而出现利润下降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豆粕采购成本变动幅度增大,其波幅超过了饲料(豆粕)的销售利润,因此部分企业开始从销售主导向采购主导倾斜,部分“豆粕人”开始把豆粕采购提升至公司战略层面。
基差合同出现以后,多数企业或出于新奇,或急于锁远期货源,或为稳定油厂代理地位,或多或少的都有接手。接手之后也曾尝试过提前点价、做近远月布局,但在过去十多年的豆粕交易中,市场积累下来的是现货操作经验,用来运作基差合同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多数企业在基差合同上出现亏损。
今年突如其来贸易战,清明节前我国第一次把大豆产品列入加征关税清单,市场主流急于锁定远期货源,或采购现货、或预定一口价合同、或点价基差,单边现货思维显露无遗。而上游油厂在经过过去十多年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行业洗礼后,拥有完善的套保机制,在下游激情采购时,通过套保获取淡季利益,盈利丰厚。不论是上下游,还是同行间,都已经在比拼专业知识与专业人才的积累。
“豆粕人”监测到:去年上半年国内现货基差最低曾一度下破-150元/吨,市场前期接手的基差合同大多在60-80元/吨区间,临近月点价每吨的亏损在200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在长达4个月的时间内,现货基差基本处于倒挂现象,最低也曾到达-150元/吨……而在全国企业中,南方某集团在春节前点价了今年的基差合同,平均成本2800多元/吨,较同行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意味着该企业已将豆粕采购提升至公司战略层面,同时也表明布局点价的可行性。
在8月31日文《国内多地饲料争相涨价,你有底气不涨价吗?》中,“豆粕人”监测到国内多家饲料集团争相涨价饲料价格,涨价的主要原因是豆粕价格上涨。如果您的企业有能力把控好豆粕采购成本、或通过期现结合将高价基差化解于无形,那就能有底气在多数饲料企业集体涨价的时候不涨价或少涨价,来扩张企业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豆粕人”眼前是受中美贸易战的牵动,实际上是企业原本的操作思路与人员体系不适应新的购销模式。“豆粕人”改变不了形势,但可以改变自己,加强完善内部操作体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招揽相关专业人才、提升对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处理能力等,在行业洗牌与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所以亲爱的“豆粕人”,已经到了把豆粕采购提升至公司的战略高度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