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 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交易所公告
国内版

这么多“粮食危机”版本 哪个是真的

时间:2018-08-31 来源:本站

每隔一段时间,粮食危机论就会出现。近日,“xx问题算啥 粮食危机才是大问题!”的系列文章涌现,xx可以替换为“股市、房价、经济、贸易战”等热点,反正这些问题都不及粮食的问题大。也难怪人们忧心忡忡。近期好些重要的粮食新闻都是“减产”、清查库存,不由让人心生联想——这背后或预示着粮食危机,甚至鼓动人们“囤米”的文章都局部流传开来了。作为一个粮食人,不得不说道说道。


1、关于粮食库存清查


7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开展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这是2000年以来的第三次大清查。消息一出,网上随即有担忧的言论表示,这是我国粮食库存空虚的表现,国家不得不出手清查了。由于我国粮食库存数据并非公开数据,公众对此有质疑也难免。对此我们可以多摆事实而少讲道理。实际上,近几年国储面临的非但不是国库空虚,而且还是“卖粮难”。从近年出台的政策看,都是鼓励、刺激企业购买储备粮的,去库存成为首要任务。2015年初还规定企业的进口配额分配与竞价购买的国储粮食挂钩,可见国家当时库存压力之大。


另有分析认为从玉米临储竞价销售情况也可以证明库存确实不少。今年国家启动临储玉米竞价销售以来,截至8月17日,临储玉米累计拍卖成交量达6200万吨,超出1年玉米产量的1/4,已经出库的达到4500万吨,从侧面说明无需怀疑粮食库存的真实性。此外,地方储备粮低迷的成交价格也可见一斑。价格不会骗人,如果库存空虚,储备粮的销售价格绝不会如此低迷。以广东地方储备粮为例,本中心的成交数据显示,当前早籼稻、小麦的销售价格均创出近年新低。还有一点,就是美国农业部和国际谷物理事会曾先后大幅上调我国大米和玉米库存数据,这是基于对中国现状的重估。2017年10月,美国农业部对我国大米库存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导致我国大米2017/18年度的期初库存上调了1692万吨,当年期末库存预估值也随之上调1757万吨。而上调后的中国大米库存达到9250万吨,占全球库存的65%。同年12月,国际谷物理事会(IGC)的报告将2017/18年度全球玉米期末库存上调1.16亿吨至3.22亿吨,官方称,主要原因是对中国玉米库存的历史数据进行调整。不过,相比数量上的安全,我国粮食的质量安全更值得注意,这也是本次清查中,明确提出来要做好的——“重点检查政策性粮食的质量指标、储存品质指标,以及食品安全主要指标”。


2、关于粮食进口和消费


有文章表示,“2017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为12358亿斤(约为6.179亿吨,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再加上进口的约1.3亿吨粮食(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中国一年就消耗了超过7.48亿吨粮食啊,而2017年中国常住人口为13.9亿,人均消费粮食为0.538吨(为1076斤)”。数据都没有错,但结论却有误导之嫌。“三量齐高”这个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形容的就是近年我国粮食行业出现的怪象。“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连年增长,处于高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靠进口,更不意味着我们一年的消费量就是简单的“产量+进口量”等于文中所指的7.48亿吨。首先,每年粮食生产和进口产生的“总供给”不完全等于总消费,因为一部分国产粮食进入了国家各级库存储备。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2017/18年度三大主粮新增的结余约为2500万吨,其中玉米-2011万吨,小麦2125万吨,稻谷2495万吨,这还是国家着力去库存的结果,前些年更高。第二,我国粮食进口主要因为国外粮食性价比高,而非缺粮。不算精准地,估算国家储备,玉米、小麦和稻谷三大品种当前累计的数量已经超过3.5亿吨(据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测算,当前我国稻谷库存相当于国内消费总量的80%,小麦库存接近于国内消费总量,共计约2.5亿吨,加上临储玉米约1.1亿吨库存,共计3.5亿吨)。第三,粮食消费的概念要厘清。文中所指“人均消费粮食为0.538吨(为1076斤)”是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之和,而我们吃下肚子的,主要是口粮和产生蛋奶肉禽的饲料粮,直接这样计算,人均消费量将被大大高估。仅仅玉米的工业消费量,就占其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强,有7500万吨之巨,加上小麦、稻谷的工业消费量将近1亿吨。且不考虑其他品种,剔除了这1亿吨,就算按7.48亿吨的消费量算,人均消费量约为932斤/年。


3、关于粮食生产


有两个消息惹人关注。一是截至8月15日,中国主产区的小麦累计收购量4105.9万吨,同比去年6139万吨大幅下滑近50%。二是8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全国早稻生产情况,2018年全国早稻产量为2859万吨,比2017年减产128万吨,下降4.3%。早稻播种面积479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50千公顷,下降6.8%;每公顷产量5967公斤,比上年增加157公斤,增长2.7%。对于习惯了粮食连续12年增产的公众而言,近两年屡次出现的“减减减”的新闻冲击力并不小。但要明确一点,这是国家主动调整和市场选择的结果,并非危机所迫。一方面,今年当前小麦收购量大减,主要是小麦收储机制改革和国家去库存所致。2017年底,继玉米和水稻之后,我国首次调低了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2018年继续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3元/百斤至115元。而且,今年印发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中还提高了收购粮食的品质要求,小麦作物的收购要求由过往的五等提高到三等,但今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小麦品质出现明显下降,不达品质要求的小麦在今年的收储工作中被拒之门外。加上今年自然灾害导致达标小麦数量下降,而质量较高的小麦则出现惜售,农户以最低收购价出售小麦的意愿降低,最终导致小麦收购总量大幅缩减。


另一方面,对于早稻产量和种植面积的下降,已不是新鲜趋势了。早在2006、2007年早稻连续两年播种面积下降的时候,我们就曾撰文指出早稻播种面积持续下滑将是一种长期的趋势。因为相对中晚稻而言,早稻单产低,价格低,而且时令不合适。早稻是上半年播种上半年收获,而每年春节过后是农民工集体外出务工的黄金季节,上半年如果耗在早稻上,下半年再出来找工作的难度加大。因此,种早稻的人往往会在同一块土地上继续种晚稻,而这意味着劳动力基本上全年被固定在这块土地上,已经没有外出务工的可能了。所以,种不种早稻的问题就变成务农与外出务工收益的比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创造的非农就业岗位越来越多,留在农村就业的必然越来越少。


4、关于粮食自给率


有文章表示,“根据2017年的数据,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降到了82.3%左右(已经低于世界安全标准的90%),谷物自给率降到了95%左右(这代表着主食的自给自足也出现了问题)”。首先,我国新的粮食安全观提出“立足国内,适度进口”,农业部要求我国主粮自给率必须确保在95%以上。这么看来,主粮的自给自足并没有出现问题,反而是达到了要求。其次,我国粮食自给率总体下降至82.3%,就代表低于世界安全标准的90%了?且不说这个界定出于何处,单以自给率判定一国粮食是否安全并不是国际通行做法。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报告2017》,日本和韩国分别排18和24名,而印度排名仅为74名。显然,自给率很低的日本和韩国粮食安全指数远高于自给率超过100%,每年大量出口粮食但同时很多人面临着饥馑的印度。这是因为,该指标是通过各个国家的食品承受能力、供应充足程度、质量与安全和自然资源及复原力四个指标来计算一个综合的粮食安全指数。意思是,一个国家的食物安全指数排名并非地大物博就一定名列前茅。粮食食物产量高,或许买不起,或者浪费严重。土地并不广袤,但是政策好,进口稳定品种齐全营养均衡,反而在报告中排名会靠前。这说明,粮食供应的“弹性”比“刚性”重要。一个国家的粮食自给率(刚性)只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方面,关键还是在于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的储备及在国内外市场获取粮食的能力(弹性)。


当然了,虽然上述问题都不是问题,但不代表我们的粮食没有危机。国家粮食和储备物资局张务锋局长表示,要加快建立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意味着,我们当前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较低层次,较低效率的。多年来,我们通过透支环境、政策大量输血来换取粮食的数量安全,却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也正因此,国家提出要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率来保障粮食安全。此外,我们还有一个危机出现在脆弱的粮食产业上,这要求我们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真正把粮食产业发展起来,实现“藏粮于业”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多年来,该产业发展处于低水平竞争,面临着普遍的产能过剩和低利润。粮食产业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就无法形成粮食生产和消费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市场的造血功能发挥不出来,只能靠政府输血,效率较低。201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出台这方面的指导意见,粮食产业的重要性被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希望能从根本上理顺粮食流通体系,为粮食产业的大发展创造机遇。

版权所有:哈尔滨谷物交易所 黑ICP备11006394号-1
哈尔滨谷物交易所客户信息交流群:90760821 1914658765
公司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科技创新城创新三路800号2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