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供求分析 时间:2018-08-08 来源:本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提出的一种新的改革方向,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全面部署,必须准确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主攻方向和根本途径,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因此,从粮食市场的供求角度来研究,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我国是农业大国,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二连增”,但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状况不佳、全球需求疲软等影响,我国粮食出现了高产量、高库存量的现象。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所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线。因此,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粮食供求方面入手,只有充分了解粮食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状况,才能找到矛盾所在,才能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供求现状 近些年,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严重的粮食产量高、进口量高、库存量高的“三高”现象,使得粮食的供给结构畸形,造成严重的供需失衡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看近些年我国粮食的产量情况:一是2009年之后,我国粮食产量增长幅度提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行玉米收储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所以粮食产量增幅较大;二是近12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处于持续走高状态,其中2015年达到最高,产量达到62143.92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增长2.4%,可见我国粮食产量增速惊人;三是2016年粮食产量相比2015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高位,其中2016年有所下降是由于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的影响。 其次,我国粮食进口量高。由于一些粮食品种的经济效益欠佳,种植面积开始不断减少,从而使得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加之一些粮食品种的种植成本高于国外,价格相应比国外的价格高出不少,造成高进口量的事实。 最后,我国粮食库存量也是居高不下。自2012年起,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供过于求,粮食库存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到2015/2016年度三大主要作物的期末库存共计达到2.3亿吨,其中玉米期末库存约为1.53亿吨,稻谷期末库存约为6900万吨,小麦期末库存也达到1800万吨。 另外,我国能取得粮食持续增产的佳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采取的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即无节制地乱开垦土地、过度使用化肥,通过过度消耗土地来提高单产水平,这种破坏性的方式使土地的有机物含量明显减少,土地受到了毁灭性伤害。加之近年来根结线虫主要通过幼苗的移栽和农具等途径传染繁殖,大多农户不仅采用氢胺、石灰或者一些不符合农药等级标准的药剂闷棚,而且还有一些农户不按照有机肥、生物菌肥等的均衡配比使用,这些行为都可能造成土壤结块、粮食作物减产等后果。 结构现状 目前粮食品种结构供求失衡主要表现为,玉米积压较多,大豆严重短缺。在品质方面,普通品质的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甚至有所剩余,而高端品质的农产品比较短缺。据统计,我国玉米和稻谷产量连年增加,产需有余。再加上价格低廉的高粱、大麦、木薯干等玉米替代品大量进口,以及各种低价大米的进口,挤压了国内市场,加剧了稻谷、玉米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另外,由于我国大豆生产效益甚微,种植面积不断萎缩,逐渐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所以不得不增加进口量,2015年、201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非常高,分别是8169万吨和8391万吨。 另从粮食的区域供求不平衡来看,一方面,南北方供求失衡。长久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逐渐从东南向东北移动,粮食从南方运向北方的现象已转变为从北方向南方运输,所以南方粮食供给不足,北方粮食供给充裕。另一方面,主产区粮食过剩,而主销区略显不足。粮食供给地区主要表现出东北和内蒙古的玉米过剩,南方的早籼稻过剩,而粮食主要销售区出现备粮不足的现象,如主要的用粮单位饲料单位、淀粉加工单位等都出现储粮不足的现象。 政策建议 农业作为立国之本,面对我国粮食市场现状以及农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市场矛盾,努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结构更加合理。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目前来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从调整品种结构、提高质量、调整区域供给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减少玉米、稻谷等积压农产品的产量。一方面,减少非优势区域的种植面积,减少盲目生产;另一方面,进行粮改饲、粮豆轮番种植等,促进对玉米的加工转换,同时鼓励推动大豆的种植,提高大豆产量,实现自给。 第二,根据市场导向进行农作物生产,重点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生产高品质、高效益、竞争力强、适应销路的农产品。大力发展品牌化经营,做大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可信度,用品牌来保证品质,增加人民对农产品的信任度。 第三,统筹协调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合理开发农业资源,统筹发展肉禽蛋奶、果蔬菌茶的发展,为人民提供多种多样品种丰富的农产品。 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从减少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做起,同时推广规模经营模式。生产成本增加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对农产品销售非常不利,所以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农产品成本,以降低农产品的价格,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第一,推动发展农业发展合作社,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对平坦区域进行规模化生产,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对较为崎岖的区域,需要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将零碎的土地集合起来,统一采取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第二,对农民进行生产补贴。农业生产取得收益是一件持久的事情,农业生产的低效益短期难以改变,所以国家要对农民进行精准补贴,使农民对种植产生更高的信心。据了解,今年农业补贴政策将做出较大力度的调整,重点对涉农补贴发放方式和补贴对象进行调整。 第三,需要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进行控制。我国之前一味地追求高产,化肥、农药的有效利用率相对较低,不节制地使用化肥、农药,不仅破坏了生态资源,而且增加了经济投入,所以要进行控肥减药,减少不必要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调整粮食收储政策今年的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将会被深化改革,这次改革总结来说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粮食主要由市场定价,然后国家补贴。这样的改革能使农民的农作物有更多的销售和利润,能使我国粮食价格以市场为导向,农民可跟随市场需求进行粮食生产,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粮食库存和进口压力。 调整粮食进出口结构国外的粮食价格对我国的进口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要坚持“立足国内、以我为主”的原则,协调国内外农产品的进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出口的适度范围,防止过度进口打击国内市场,以免对国外市场形成依赖。统筹国内外市场发展,充分考虑国际农产品价格,避免农产品过度进口。 在当前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进口动力不断增强、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对产业影响日益加深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统筹,核心是确保国内农业和粮食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国内粮食和大宗农产品最基本的供给能力。 总之,要有效管控好进口对产业的影响,确保国内粮食产业发展具有必要的利益激励和动力,确保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 弥补基础设施的不足弥补农业发展的短板,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科学发展农业。所谓补短板,就是要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为农业更迅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基本设施的建设,在提供相应服务、疏通物流通道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 第二,制定农田使用的相应标准,禁止超过限制地开垦、使用土地。 第三,尽快出台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意见,集中治理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最大力度地修复绿地,预防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其进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