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5月玉米价格将会分化 玉米拍卖将主导市场 时间:2017-04-18 来源:国家粮食局 3月份以来,国内玉米价格整体上扬。业内人士表示玉米价格将延续上涨态势,但空间有限。5月份之后玉米价格将会出现分化,临储玉米价格与东北新玉米价差将明显拉大。从5月份至新季玉米上市前,临储玉米将成为市场供应主体,临储玉米的销售价格将主导现货价格走势。 1东北玉米价格缘何上涨 3月份,东北地区玉米收购数量较大,收购价格较2月份明显上涨。根据国家粮食局发布的数据,截至3月底,东北地区累计收购玉米9555万吨,其中3月份,东北地区收购玉米2043万吨,较2月份增加529万吨,是去年10月份开秤以来收购量最多的月份。而3月底东北地区玉米收购价格每斤在0.59元至0.86元,环比上涨3分钱至4分钱。 玉米供应偏紧和市场预期看涨是支撑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上涨的两个主要因素。从供求基本面来看,到3月下旬,随着农户余粮不断减少,玉米日均收购量由上中旬的75.7万吨减少至48.1万吨,玉米供给量下降。同时,深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对玉米需求增加。其主要原因一是春节前养殖企业集中出栏造成1月份、2月份饲料需求出现淡季,3月份又出现饲料需求季节性回升;二是养猪利润向好,大型猪场和散养户进一步补栏,带动了饲料需求增加;三是东北玉米品质好,加工贸易企业对东北玉米需求旺盛。 从市场预期来看,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认识到,从去年秋粮上市以来的市场走势看,玉米价格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不仅如此,随着农民手中余粮减少,玉米价格还出现了上涨。在市场粮源减少的情况下,后期粮源主要是临储玉米,品质不如新玉米,各类主体看涨后市,加工企业建立玉米长期库存的意愿强烈,贸易企业认为囤积玉米有利可图,积极入市收购,导致玉米价格上涨。 分析人士认为,4月份,玉米价格将会维持3月份以来上涨态势,但上涨空间不大。因为随着新玉米收购接近尾声,从去年10月份暂时停拍的临储玉米销售即将恢复,部分贸易企业担心临储玉米竞拍恢复以后玉米价格会走低,提前销售库存新玉米,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玉米供应偏紧的局面。5月份以后,临储玉米是市场供应主体,玉米价格主要取决于临储玉米的销售价格。不过,5月份之后玉米价格将会出现分化,临储玉米价格与东北新玉米价差将明显拉大。 2化解阶段性进口压力 现在玉米国内外市场联动性越来越强,进口玉米价格将会对我国国内玉米价格波动形成长期影响。今年3月份以来,随着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上涨,东北产区港口价格和南方销区港口价格出现倒挂,东南沿海玉米进口又出现增长势头。 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东北港口玉米收购价达到每吨1610元,东北玉米到达广东港口的成本价预计为每吨1750元,广东港口的玉米销售价格为每吨1730元,进口玉米到广东港口的完税价格为每吨1650元、进口高粱到广东港口的完税价格为每吨1680元。专家认为,产销区玉米价格倒挂,一方面是因为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价格便宜,对南方玉米价格上涨形成压制;另一方面是因为南方部分加工贸易企业新玉米库存比较高,市场需求不旺。 实际上,去年玉米收储市场化改革以来,国内玉米价格大幅度下跌,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同比大幅度减少。但是,国内仍然面临着阶段性进口压力。去年11月份,东北玉米因为运不出去,导致南方销区玉米价格出现阶段性上涨,当月签订高粱和大麦进口合同超过200万吨;今年3月份东北玉米价格整体上涨,当月签订的高粱和大麦进口合同超过200万吨。 专家认为,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化解玉米阶段性进口压力。首先,要保证粮食流通顺畅,避免出现因为交通不畅导致的价格上涨、进口压力增加。其次,国家有关部门要认真研判市场,预测价格走势,及时采取措施。要合理引导市场价格预期,让企业尽早释放库存新玉米。要通过加快轮换、及时恢复临储玉米竞拍等措施增加市场供应,灵活把握销售时间、销售量、销售价格,临储玉米销售价格要低于进口玉米到港价格水平。第三,应适当控制当前东北玉米深加工产能无序无限制扩张,防止东北玉米外运量大幅度下降,导致南方销区企业无粮可用,不得不通过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来解决粮源。第四,要加强粮食进口管理,在加强玉米进口配额管理的同时,对于非配额管理的高粱、大麦和木薯等饲料替代品,实行进口许可管理,加强进口监测。 3构建粮食精准调控体系 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以来,成千上万的多元主体进入市场,更多粮源由政府粮库转到社会主体手中,转到市场上,粮食宏观调控需要逐步由依靠直接调控,转向以政策引导为主的间接调控。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切实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加快构建与改革相适应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有针对性地出招发力。 完善粮情监测预警系统,这是市场化条件下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石。要健全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预警体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全面准确掌握市场行情,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建立预测预警数据模型和粮食安全决策支持系统,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完善储备粮吞吐调节机制。政策性收储大量减少后,必须强化储备粮的管理和调控。实现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在数量、布局、结构等方面有机衔接,是增强储备粮调控精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一环。要发挥好储备粮的“调节器”“蓄水池”功能,灵活运用收购、销售、轮换等方式,有效调节供求,合理引导预期,保持粮食市场稳定。要与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积极配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价格等手段的调控作用。 加强产销衔接,支持和鼓励产销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形式多样、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促进区域间粮食供需平衡。 要建立粮食运输协调机制,提高粮食调运能力。要适应收储制度改革的需要,要全面建立与铁路、交通、物流等相关部门长期稳定的统筹协调机制,确保粮食运输及时、快速、安全,满足粮食调控的需要。 强化粮食市场监管。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后,成千上万的多元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必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各地要充实监管力量,增加必要的经费,满足新形势下的粮食市场监管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市场监测和跨区域调运,坚决防止出现局部供应紧张和价格大幅上涨。坚决打击压级压价、囤积居奇、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