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 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交易所公告
国内版

稻米产业调优标准品质双向发力

时间:2017-03-23 来源:粮油市场报

  国内稻谷供需在“从量到质”转变之际,提高优质大米供给量、提升优质大米供给品质,成为共识。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重点发展优质稻米产业”。提升第一口粮的供给品质,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发力点。

  在国内稻谷供给宽松、消费增势趋缓、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稻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如何靶向发力,有效提升国内大米供给品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000年以来,国内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稻谷产量近年来也基本稳定在2亿吨以上,国内稻谷供给维持宽松态势。2016年,水稻总产2.069亿吨,减产129万吨,减幅0.65%。

  “2016年,国内稻谷种植面积连续3年缩减,稻谷种植面积3016万公顷,减少5.4万公顷,今年稻谷种植面积或继续减少。”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原副主任、中粮协大米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杨卫路在日前举行的大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上表示。

  从消费来看,2016年国内稻谷消费1.86亿吨,比2015年增加0.03亿 吨。随着粳稻产量连续14年增加,已经处于平衡有余状态,粳稻米消费增势在近几年也趋缓。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国祥指出,2016年我国稻谷人均占有量150公斤,预计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口粮(谷物、薯类和豆类原粮)不足130公斤,口粮中谷物不足120公斤。

  稻谷人均占有量超过人均口粮消费量,可见稻谷产量大于口粮消费是国内稻谷行业的基本现状。

  李国祥同时表示,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实现转型升级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过度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由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

  “中央提出2017年稳定水稻生产,重点发展优质稻米。意味着我国将继续保持稻米宽松供给,种植面积不会调减,而是调优,优质替代部分普通,而加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李国祥说。

  大米提质成共识

  完善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以及玉米“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相继启动,“继续深化完善稻谷、小麦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则一再被业内提出。

  李国祥认为,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未来不排除取消的可能,近期来看,进一步调减价格的可能性更大。

  “从生产和消费结构看,短期内看不到颠覆传统结构的因素。从消费形式上看,大米仍将是主流产品。大米不宜长期储存,储存1年以上质量就会降低,价格也会下降。所以国内水稻库存消费比应适当降低,生产稳定在一定规模后,应以改善品质为主。”杨卫路认为。

  近3年来,吉林省持续发力品牌建设工程,成为大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样本。

  “品质决定品牌。品质提升工程 是‘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系统工程的基础。为此,吉林省相关科研院所不断加强品种选育和研发,通过科企对接,对稻花香、长粒香、圆粒香、小町等主打品种提纯扶壮。”吉林省粮食局大米产业处处长张长城介绍说。

  国内稻谷供需在“从量到质”转变之际,提高优质大米供给量、提升优质大米供给品质,成为共识。

  李国祥建议,推进稻米种植供给侧改革,必须解决“优质优价”的问题。“可否在最低收购价政策性未取消之前,在收购中加入质量指标,促进优质优价,引导农户种植品质更优的水稻品种。”

  新国标需跟上

  重点发展优质稻米,给优质大米定标准同样是当务之急。

  专家认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大米国家标准修订要本着“丰富市场供给和利于市场流通”的主要原则。

  国粮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中粮协大米分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谢健指出,多样化、安全化、方便化是包括大米在内所有食品的共同发展趋势。 “为适应大米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行国家大米标准的修订,首先应调整产品的种类,其次需根据消费者关注重点的变化,调整大米产品的指标体系,尤其是定等指标,调整部分指标的限定值。定等指标的简化、杂质的界定,以及加工精度的调整,应该是定等指标调整的主要内容。拟将各等级加工精度的名称和要求均采用国际标准。”谢健表示。

  与此同时,大米其他产品的标准修订也需要立足于解决国内稻米供给应问题、优化稻米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灵活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保持稻米总量和品种质量供求的基本平衡。

  “比如营养化、专用化、功能化大米,以及免淘米、留胚米、蒸谷米产品相关标准的制定。”谢建说。

  据了解,2012年以来,我国大米进口量一直维持在200万吨以上,但出口量比较少。谢建表示,考虑到我国目前库存稻谷数量巨大、存期较长,大米进出口贸易将更趋活跃,贸易量尤其是出口量将大幅增长。《大米》标准的修订还需要未雨绸缪,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变化,还需适应国际市场和国际标准的要求。

版权所有:哈尔滨谷物交易所 黑ICP备11006394号-1
哈尔滨谷物交易所客户信息交流群:90760821 1914658765
公司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科技创新城创新三路800号2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