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外媒称我国“最低收购价”加剧全球麦市压力 时间:2017-01-17 来源:农民日报 近期,路透社发表名为《中国小麦供应过剩问题在2017年料将恶化》的专栏文章,指出中国将2017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保持不变,会加剧国内小麦市场供应过剩状况,让本已臃肿的全球小麦供应增加约1500万吨。 我国粮食专家认为,中国近年来小麦产需总体平衡。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很多小麦出口国仍然扩大生产和出口,一些国家小麦的出口价甚至低于其生产成本,这些国家的补贴政策才是扭曲国际市场小麦贸易、导致国际市场过剩的根本原因。 中国是小麦生产大国,更是小麦消费大国,近年来小麦产需总体平衡,在小麦贸易方面为进行品种调剂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中国的进口减少了其他国家的小麦库存。与此相反,在近期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很多小麦出口国仍然扩大生产和出口,一些国家小麦的出口价甚至低于其生产成本,这些国家的补贴政策才是扭曲国际市场小麦贸易、导致国际市场过剩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中国实施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但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并没有出现大量出口。近几年在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中国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保持不变,表明政府正在积极稳妥完善价格支持政策。因此,路透社撰文《中国小麦供应过剩问题在2017年料将恶化》,简单把当前全球小麦供应过剩的帽子,扣到中国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上,显然是缺乏论证的武断之辞。同时,还要看到,国际市场的供过于求并不是绝对的。目前供大于求的情况仅仅是商业上有购买力的有效需求小于市场供给的表现,并不意味着世界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了实际需求。由于农业生产能力和财力有限,依然有很多贫困国家无法保证其国民的营养需求,如果将这些人口对粮食的需求考虑进来,就不会得出世界粮食供过于求的片面结论。 稳定小麦最低收购价 确保中国自身粮食安全 我国是拥有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维持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国家确定了“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保障种粮农民的收入,以调动其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在中国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于维持农民收入和种粮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现阶段仍然需要保持这一制度的稳定,并根据生产、消费和市场条件的变化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 同时,虽然中国农业生产水平有较大提升,但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在个别地区造成粮食减产,因此,必须保持产量充足,以避免严重自然灾害导致欠收,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一旦出现中国粮食大量减产、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粮食的情况,将大幅度推高国际市场粮价,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安全危机。这种情况不仅是中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世界无法承受的。因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确保自身粮食安全,而不能为了眼前的商业利益将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盲目寄托于国际市场。 国内麦市供需“紧平衡” 消费增速高于供给增速 随着农业投入不断加大和支持保护政策日益完善,2003年以来,中国小麦产量稳步增长,市场供需形势由产不足需转为基本平衡、丰年有余。2004年至2015年,中国小麦产量由9195万吨增长至13019万吨,连续12年增产,同期小麦消费量持续增加,2011年以后跨过1.2亿吨的台阶。从未来形势看,中国小麦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据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预计,未来10年中国小麦消费将呈现稳步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将增至13263万吨;而小麦产量受种植面积略降影响,增速低于消费增速,预计到2025年为13279万吨。 近年来,中国的小麦进口基本稳定,2014年以来每年保持在300万吨左右。这既为小麦出口国提供了可观的出口机会,也没有对粮食净进口国造成威胁。可以说,中国的小麦进口对于世界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贸易均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小麦出口更是微乎其微,近年来还出现下滑趋势,由2011年的33万吨下降至2015年的12万吨。 国际麦市供需过剩 俄、澳、欧盟等出口扩张 2013/14年度以来,受前期高粮价刺激,全球小麦产量连续四年保持在7亿吨以上,2016/17年度更是再创历史最高纪录,小麦市场产大于需,库存增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6年10月份预测,2016/17年度全球小麦产量将达7.42亿吨,同比增1.2%;消费量7.31亿吨,同比增2.1%;产量大于消费量1190万吨,期末库存2.34亿吨,同比增3.7%,为2002/0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库存消费比32.1%,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 国际小麦出口市场高度集中,当前国际小麦市场供需宽松乃至过剩,主要是俄罗斯、澳大利亚、欧盟等出口国家(地区)增产较多、出口扩张引起的。2015/16年度,欧盟、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分别占全球小麦贸易量的20.1%、14.8%、12.9%、12.3%、9.4%,五个国家(地区)合计占69.4%。近十年间,全球小麦出口量年均增速4.1%,累计增加5800万吨,俄罗斯、澳大利亚、欧盟、加拿大四大出口国(地区)对出口量增加的贡献分别为30.8%、22.5%、21.8%、9.3%。中国虽然是小麦生产大国,但近年来一直是净进口国,将全球小麦过剩归因于中国,缺乏事实依据。 “保底价”三年不变 市场机制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在发达国家具有较长的历史。中国自2004年开始陆续实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对稳定生产和市场、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小麦产量连续多年增长、市场供需由偏紧到基本平衡的形势下,中国适时对最低收购价政策进行了调整完善。2014—2016年,虽然小麦种植成本仍在刚性上涨,但最低收购价格水平连续三年保持每斤1.18元的水平。据调查,2016年六个主产省小麦亩均亏损10.8元,继2013年后再次出现亏损。在主产区农民种小麦普遍亏本的情况下,保持2017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不变,释放了积极稳妥的政策信号,既要发挥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粮食生产的“保底”作用,又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坚持并不断完善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基于中国国情和小麦生产实际做出的选择,对于稳定农民种粮信心极为重要,对于保障占全球19%人口的大国口粮绝对安全极为重要,同时也有利于理顺价格形成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小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禾木 交流2317227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