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 |
2015年粮油市场回顾及2016年展望 时间:2016-02-16 来源: 一、2015年国内粮食市场回顾: 201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亿亩,同比增长0.5%,其中谷物播种面积14.35亿亩,同比增长1.1%。 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同比增长2.4%;谷物产量57,225.55万吨,同比增长2.7%,其中:小麦产量13,018.50万吨,同比增长3.2%;稻谷产量20,824.50万吨,同比增长0.65%;玉米产量22,455.80万吨,同比增长4.13%,全国大豆产量预计900万吨,同比减少22.7%。 2015年受全球经济不振、国内粮食库存保持高位、国内粮食整体供需宽松状态、国际粮价持续震荡下行、低价进口粮食冲击等众多因素影响,国内粮食市场整体呈现震荡下滑走势。各品种表现不一,玉米、大豆价格下跌并且跌幅较大;小麦偏弱运行;稻谷价格基本稳定。截止到目前,与去年相比,小麦跌3.2%、稻谷涨0.7%、玉米跌5.7%、大豆跌9.4%。 2010年以来,国内三大主粮与国际价差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国内小麦现货价比国际现货价高出1000~1200元/吨,稻谷高出1100~1600元/吨,玉米高出900~1200元/吨),国内国际粮食价差驱动进口逐年增加。 2010年我国稻谷(按照大米:稻谷为7:10换算)、小麦、玉米进口量合计仅有331.39万吨,而到2015年预计达到1,301.30万吨,增长了3倍。 下面就各品种2015年的市场形势加以回顾: (一) 、小麦: 1、2015年小麦市场形势: 在国内市场需求低迷不振、小麦保护价政策支持力度减弱等影响下,2015年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呈现震荡下行走势。 2015年1-4月份,在国内经济大环境及消费淡季等因素影响下,国内小麦价格处于弱势整理状态; 2015年5-9月份,在国内需求持续低迷、部分地区小麦质量问题导致市场各主体收购心态谨慎进而造成收购进度偏慢、收储政策拉动作用减弱等众多因素影响下,主产区小麦价格持续震荡下跌; 2015年10月初,国际市场小麦价格震荡下行,国内随着托市收购结束,保护价对市场支撑作用弱化,也正处于201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公布前的政策敏感期,且临储玉米收购价格大幅下调对市场心理影响较大,导致部分存粮贸易商恐慌性抛售,小麦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下跌,跌幅达100-160元/吨; 2015年10月中旬以来,受市场有效流通粮源减少、华北地区天气恶劣以及国家2016年最低收购价延续稳定的支撑作用,小麦价格温和反弹。 2、2015年小麦产量及结转库存: 2015年全国小麦产量13,018.50万吨,同比增长3.2%。但2015年6月初小麦收获上市期间部分主产区出现阴雨天气,小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江苏、安徽、湖北许多地区及河南南部不完善粒比例较高。 从需求来看,受经济形势、养殖业低迷等影响,制粉消费平稳趋减,饲料用粮需求持续下降,国内小麦供需形势继续得到改善,预计全年结余量约在900万吨以上。 (二) 、稻谷: 随着2004年水稻实行最低保护价以来,粳稻保护价逐年提高,到2014年粳稻保护价已经达到3100元/吨,2013、2014年国家在粳稻主产区收购每年均达到1,000多万吨,2015、2016年粳稻保护价仍为3100元/吨。截至1月20日,黑龙江、吉林、江苏等主产省份承储库点累积收购15年产托市粳稻1,974.18万吨。同期湘鄂皖赣等南方产区累积收购15年产托市中晚籼稻1,001.51万吨。 2015年我国稻米市场整体供应充足,库存压力较大,受 终端消费需求持续低迷、低价进口大米持续冲击等影响,我国稻米价格特别是陈粮市场偏弱运行。 从生产来看,早稻减产较重,全国稻谷产量预计20,825万吨,同比增加175万吨。 从消费看,由于居民饮食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及经济不景气造成南方务工人员出现返乡现象等影响,稻谷口粮消费量同比下降;饲料用粮随着玉米价格低迷及散养规模的缩小而小幅减少;工业用粮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也有所下降;全国国内稻谷消费量预计约19,310万吨,同比减少460万吨。 从进口看,2015年东南亚大米价格持续走低,与国内大米价差进一步拉大,通过海关进口的大米数量同比继续增加,而出口下降。2015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298万吨,同比增加32.1%;2015年1-11月,我国累计出口大米26万吨,同比减少25%。由于国内和东南亚地区大米的差价造成大米走私猖獗,但我国海关持续加大打击走私大米的力度,从云南、广西走私进来的大米数量有所减少。综合预计2015年我国进口大米525万吨,同比增加25万吨。 总的来看,2015年我国稻谷总供给量约21,324万吨,总需求量约19,310万吨,年度结余量约2,004万吨,加上稻谷库存屡创新高,市场供需十分宽松。 新稻上市后,加工和贸易企业入市意愿不强,托市收购变为主要收购主体,新稻价格基本上稳定在政策托市价左右。 2015年稻米市场有以下特点: 一是新陈价差大。南方主产区新季早稻收购价在1.35元/斤,新季中晚稻在1.38元/斤;陈稻轮出价集中在1.08-1.15元/斤;新陈价差0.20元/斤以上。 二是产销区价格倒挂。由于部分地方有财政兜底,地储稻谷随行就市进行拍卖,拍卖价格持平或低于主产区。新稻收购价却与主产区持平。 三是稻强米弱。稻谷受收购政策支撑作用保持坚挺;大米市场由于市场供应充足、进口大米价格低廉、消费终端需求萎缩,加工企业开机率继续下降,导致大米市场市场持续疲软,造成了稻强米弱。 四是粳强籼弱。我国粳米主销区在淮河以北,受饮食习惯影响,粳米主要消费市场受进口大米和籼米的影响较小;近两年粳稻大部分进入国家库存,在收购、保管等成本的影响下,粳稻出库价格总体坚挺。籼米加工企业较多,大米销售竞争非常激烈,沿海需求下降,籼米受低价进口米影响较重,籼稻米价格整体偏弱运行。 2015年上半年,粳稻米价格先涨后稳,籼稻米价格偏弱为主,政策性粮源拍卖成交低迷。 2015年下半年,受终端消费需求持续低迷、低价进口米冲击等影响,市场购销较清淡。随着新稻的陆续收获上市,各主产区托市收购相继启动,致使国内稻谷价格逐渐向政策价靠拢;导致市场供应压力增大,陈稻米价格较为低迷。 (三)、玉米: 2015年,国内玉米市场先平稳后回落,南北价格、国内外价格双双倒挂。 2014年临储收储价格基本上左右市场价格,导致绝大部分粮源进入临储,市场流通粮源尤其是高品质的玉米较少。 2014年产玉米临储收购再创新高,加上以前的收储量,临储玉米库存达到1.5亿吨,基本上达到我国年产玉米的3/4。 随着2014/15年度临储收购的结束,庞大的政策性库存威慑作用;饲料养殖及深加工需求总体偏弱;生猪出栏处于历史低位;饲料企业寻求替代品意识加强,致使进口高粱、大麦、DDGS、木薯干大量到港,最终导致玉米价格呈现持续下跌走势。2015年10月末对比2015年4月末全国平均跌幅达6.6%。 2015年11月份以来,随着新季玉米临储收购启动,加上华北地区不利天气影响新粮上市量,国内玉米价格筑底反弹,临储收购再次成为玉米市场收购的主力军。 2016年1月上旬,国内玉米销区市场上市量增加,市场备货情绪谨慎,导致玉米价格开始出现下行走势。虽然玉米临储收购仍在支撑东北产区玉米价格,但2015年临储收购结束时,加上之前的收储量,玉米临储库存量会达到2亿多吨,基本上是我国一年的玉米总产量。市场对于后市巨量库存消化存在悲观预期,所以临储收购结束之时也是玉米市场下跌之时。 2015年玉米生产情况: 近年来我国玉米播种面积连年增加,2015年除吉林、辽宁等省外,其他主产省天气条件相对有利,使得国内玉米产量同比增加。预计2015年全国玉米产量约22,458万吨,同比增加890万吨。 由于国际谷物价格偏低,导致玉米进口优势明显。另外,作为饲料加工替代的低价高粱、大麦、DDGS等进口量继续增加,大幅压缩了国产玉米的使用数量。 据海关统计: 2015年1-12月份,我国累计进口玉米470万吨,同比增加82%; 2015年1-12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大麦1,070万吨,同比增加98%; 2015年1-12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高粱1,069万吨,同比增加85%; 2015年1-12月份,我国累计进口木薯937万吨,同比增加8.4%。 中国主要从乌克兰进口玉米,2015年全年从乌克兰进口玉米385万吨;其次是美国,为46.1789万吨。 从需求来看: 2015年国内畜禽存栏量总体保持低位,能繁殖母猪存栏量创下近两年来最低水平,加上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深加工产品需求偏弱,国内玉米消费增长继续受到制约。2014/15年度(10月/9月)国内玉米消费量约17,305万吨,较上年下降1,585万吨。其中饲料用粮约10,700万吨,同比下降1,700万吨;工业用粮约4,750万吨,同比增加约100万吨。受此影响,国内玉米去库存进展相当缓慢,政策性玉米库存将长时间保持较高水平。 (四)、大豆及食用油: 2015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全球油菜籽供应宽松、总体需求偏弱、美豆震荡下行、国产大豆临储政策取消等影响,国产大豆上市之后价格持续走低,国内油脂油料现货价格总体震荡走弱。 1、大豆: (1)、国内大豆情况: 2015年全国大豆产量预计900万吨,同比减少22.7%。 2015年中储粮在东北地区承担大豆轮换收购任务,大豆上市初期各地负责大豆轮换的粮库收购价格不断下调,到2016年1月份承担大豆轮换收购任务的粮库三等大豆收购价格维持在3760元/吨,截止2016年1月底,其它没有轮换收购任务的主产区国标三等大豆收购价格3600-3700元/吨,较去年同期下跌700元/吨左右。 虽然轮换粮收购量不及临储收购量大,轮换粮收购确实对市场价格起到了利多的支撑作用。粮库轮换粮收购任务行将结束,市场收购主体减少不利于产区大豆消化;2016年国家临储大豆将低价抛售的传闻甚嚣尘上;国际大豆市场疲弱局面不改;国内关内大豆价格持续走低;蛋白厂春节前是集中收购期,春节后是各厂主要消化库存。所有这些因素对大豆市场价格起到制约作用。 (2)、大豆进口情况: 据海关数据:2015年1-12月份中国进口大豆8,169.3953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14.42%,2014年1-12月份中国进口大豆7,140万吨。 2015年1-12月份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4,007.7555万吨,同比增加25.22%。 2015年1-12月份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2,841.4496万吨,同比减少5.37%。 2015年1-12月份中国从阿根廷进口大豆943.8424万吨,同比增加57.19%。 2015年1-12月份中国从乌拉圭进口大豆231.7829万吨,同比减少5.09%。 2015年1-12月份中国从加拿大进口大豆107.1124万吨,同比增加24.16%。 2015年1-12月份中国从俄罗斯联邦进口大豆37.3465万吨,同比增加529.54%。 (3)、期货市场情况: 就目前情况看,本轮周期内大豆、豆粕可能尚未确立价格低点,而植物油已处于反弹阶段。 美盘投机商和基金显然对后市看空并进一步增持大豆、玉米、小麦空单。美玉米期价亦受制于阿根廷、巴西玉米扩大出口及中国临储玉米低价竞拍传闻影响。 近期大豆价格虽有所反弹,在中期的某个时间段大豆料重探合约低点(美盘目标位是570美分,大连盘理论应该在2830暂时获得支撑,在2400-2450一线获得强支撑),除非南美大豆主产区发生天气灾害。不过,巴西大豆产量前景自2015年12月末以来已然得到改善,预计未来会对作物生长更加有力。 (4)、国外相关地区大豆情况: 美国农业部在2月份供需报告里预测2015/16年度阿根廷大豆产量为5,850万吨,较上年度的6,140万吨减少290万吨。 阿根廷大豆种植进度加快,截至2016年1月14日,阿根廷已经播种的大豆面积为19,492,462公顷,相当于全国计划播种面积的96.5%,比一周前的92.9%提高了3.6个点。交易所预计2015/16年度阿根廷大豆播种面积为2010万公顷,比2014/15年度的播种面积2,000万公顷提高0.5%。目前草原地区土壤水分供给多为充足,北方产区局部过涝,科多巴省墒情一般。 芝加哥消息人士称:私营分析机构Informa Economics2016年1月19日上调其对2016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的预估至8,532万英亩,2015年12月时预估为8,453.7万英亩。 圣保罗1月15日消息,巴西分析机构Safras & Mercado周五将巴西2015/16年度大豆产量预估下调56.10万吨,因干旱天气导致巴西东北部和主产区马托格罗索州部分地区减产。不过Safras & Mercado仍预期巴西2015/16年度大豆产量为创纪录水平的9,980万吨,较12月预估值1.004亿吨低0.56%。 美国大豆本作物年度(自9月1日起)迄今,出口检验量累计为3,042.5721万吨,上年度同期为3,422.4027万吨。 (5)、全球大豆主产区气象监测及作物影响情况: 巴西:最近南里奥格兰德州天气变得干热,耗尽土壤含水量,大豆生长压力增加。预计不远将来出现有利降雨。此时的天气条件大多有利于帕拉纳州大豆生长,尽管天气变得较为干燥温暖。马托格罗索州近期降雨有利于大豆鼓粒。 阿根廷:中部地区变得干热,耗尽大豆生长所需水分。在2016年1月下旬稍早预计有有利降雨且气温凉爽。 印度:目前,中央邦西部地区的天气条件大多有利于大豆作物成熟和收割。 2、食用植物油: 油菜籽市场在国家取消临储、实行中央财政补贴的影响下,价格正逐步向市场价格靠拢。目前湖北新季菜籽收购价为3600元/吨,较2015年年初下跌29.4%。 据海关数据:2015年1-12月份中国进口食用植物油676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加2.2%,2014年1-12月份中国进口食用植物油650万吨。 食用植物油价格继续受到需求疲软、供应整体宽松的制约,但由于2015年进口量有所减少,国内油脂高库存情况稍有缓解,表现在各个品种上稍有不同。截止到2015年12月末,豆油、菜籽油稍有上涨,棕榈油、花生油稍有下跌。华东一级豆油出厂价5950元/吨,较2015年初上涨3.5%;湖北四级菜籽油出厂价8100元/吨,较2015年初上涨25%;广州24度棕榈油销售价格4450元/吨,较2015年初下跌9.2%;山东一级花生油出厂价14000元/吨,较2015年初下跌13.6%。 二、2016年展望: 在国内外宏观经济仍处于调整或缓慢复苏期、国际原油持续走软、国内粮食库存水平处于历史高位、国际粮食供需保持宽松状态以及国内粮食宏观调控政策面临改革的形势下,预计2016年国内粮价总体呈现平稳偏弱走势,玉米、大豆等品种下跌压力较大。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2016年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着力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同时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做好农业生产者、农产品加工者及政府财政三方面的平衡。 从目前看,市场化仍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受此影响,预计包括玉米在内的主要粮食品种,政策性库存投放量的增加,势必加大市场供应压力。当前粮食价格问题主要由供应充足所导致,而就目前国家粮食产量和消费情况来看,短时间供应充足的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因此未来粮价会形成稳中继续下滑趋势。 后期重点关注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国家主要粮食品种托市或临储政策调整情况以及去库存情况; 二是2016年国内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情况以及厄尔尼诺等极端天气对生产的影响,特别是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以及西南石漠化区玉米种植面积的调整情况; 三是“供给侧改革”下中国经济的恢复情况。 分品种来看: (一)、小麦: 预计国内小麦价格总体平稳为主,不同时期略有波动,但拍卖底价仍将是市场价格的“天花板”。 一是虽然2016年小麦继续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底价维持不变,政策支撑力度逐渐减弱。 二是政策性小麦库存处于高位,由于近年来托市收购政策的持续实施,加之2015年下半年之后托市拍卖成交低迷,政策性小麦库存有所增长,我国小麦库存较高,预计为5559.7万吨,占全球库存的12.23%。 三是小麦供需形势继续改善,供给量继续增加,但因终端需求疲软,下游整体销售情况不佳,加工企业采购积极性下降。 后期关注的主要有:一是政策性小麦拍卖底价调整情况;二是2016年冬小麦生产形势。 (二)、稻谷 稻谷是我国口粮的第一大品种, 2016年国家将继续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16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33元、138元和155元。】,这将对国内稻谷生产提供重要保障。 受市场供需进一步宽松及结转库存(水稻库存3,623.40万吨,约占全球13.9%)高位影响,预计2016年我国稻米市场总体将继续维持偏弱行情,国家政策仍将主导新稻价格走势,陈稻受供应压力增加影响行情难以好转。 据中储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粳稻保护价仍为3100元/吨,截至1月20日,黑龙江、吉林、江苏等主产省份承储库点累积收购15年产托市粳稻1,974.18万吨。同期湘鄂皖赣等南方产区累积收购15年产托市中晚籼稻1,001.51万吨。 历年来稻谷托市收购价及收购量: 2004年粳稻保护价1500元/吨,托市收购量为零。 2005年粳稻保护价1500元/吨,托市收购量为零。 2006年粳稻保护价1500元/吨,托市收购量为零。 2007年粳稻保护价1500元/吨,黑龙江托市收购量为238万吨,吉辽苏皖豫托市收购量为零。 2008年粳稻保护价1640元/吨,黑龙江托市收购量为517万吨,吉辽苏皖豫托市收购量为零。 2009年粳稻保护价1900元/吨,托市收购量为零。 2010年粳稻保护价2100元/吨,托市收购量为零。 2011年粳稻保护价2560元/吨,黑龙江托市收购量为823万吨,吉辽苏皖豫托市收购量为零。 2012年粳稻保护价2800元/吨,黑龙江托市收购量为383万吨,吉辽托市收购量为5.7万吨,苏皖豫托市收购量为6.3万吨。 2013年粳稻保护价3000元/吨,黑龙江托市收购量为1,062万吨,吉辽托市收购量为110万吨,苏皖豫托市收购量为185万吨。 2014年粳稻保护价3100元/吨,黑龙江托市收购量为1,052万吨,吉辽托市收购量为93万吨,苏皖豫托市收购量为243万吨。 2015、2016年粳稻保护价仍为3100元/吨。 后期关注的主要因素: 一是国家是否出台去稻谷库存的相关政策; 二是东南亚大米价格的反弹幅度,以及海关进口、打击走私力度等情况,特别是中泰高铁换大米合同的执行进度; 三是国内稻谷生产情况; 四是国储水稻拍卖情况。 (三)、玉米: 国内玉米供应充足,预计临储收购结束后玉米价格将以弱势下滑为主。 一是2015年我国玉米总产量增加,随着东北临储收购的启动,国家政策性玉米库存继续增加。截至2月5日,东北临储玉米累计收购8,256万吨。分省收购数据统计:黑龙江已累计收购3,707万吨;吉林省已累计收购2,368万吨;辽宁省已累计收购689万吨;内蒙古已累计收购1,492万吨。加上陈玉米结转库存,目前国家掌握的临储玉米库存再创历史记录(2亿多吨)。 二是国内玉米消费需求将有所回升,一方面受生猪养殖利润转好影响,预计2015/16年度生猪存栏量将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另外,玉米价格同比跌幅较大,以及国家加大对进口替代原料的调控力度,也将推动国内玉米消费的恢复。第三尽管国际玉米替代品种进口优势明显,但由于国家对玉米实行进口配额管理,以及对大麦、高粱等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加强,预计后期玉米及替代原料的进口量将下降。 三是部分主产省对玉米购销的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吉林省出台政策对2015年年底前竞拍国储和省储玉米自用加工的企业给予350元/吨的补贴,对于2015年四季度在省内自购自用的玉米给予250元/吨的补贴。 四是大连玉米新合约1701基准指导价有所降低(1550元/吨),也对将来玉米的价格有所暗示。 后期需要重点关注: 一是2015年产临储玉米收购情况; 二是后期临储玉米拍卖政策变化及2016年玉米临储政策调整情况; 三是玉米及替代原料的进口情况; 四是2016年玉米主产区玉米播种面积变化情况,尽管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要调减玉米播种面积,但在2015年度玉米种植收益相对较好且农民种植习惯短期难以调整等影响下,预计2016年国内玉米播种面积下降的空间料有限;除非国家在东北冷冻区采取减少玉米临储3,000万吨,把收储费用和仓储费用全部拿出用于大豆补贴上来,把大豆的种植面积扩大,否则种植结构难于调整。 五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及国内玉米供求形势的变化; 六是玉米去库存的情况及相关政策变化情况。 (三) 、大豆及食用油: 1、食用油 国内油脂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将进一步增强,预计后期国内油脂市场将呈现弱势回升走势。 一是全球油脂油料供给压力将成为压制市场价格的主导因素,其中美国及巴西大豆产量预计达到创纪录水平,加拿大油菜籽产量也将出现恢复性增长。 二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国内油脂及粕类需求预计将保持疲软态势。 2、大豆: 主产区黑龙江东部地区大豆价格继续走低,但节前跌幅有所放缓。前一段时间期现价格同步下跌,市场悲观气氛蔓延,粮商入市脚步迟疑。 近期俄罗斯以及加拿大大豆对东北大豆的冲击作用显强,黑河一带进口俄豆蛋白含量在39%以上的毛货价格3520元/吨,过2.5筛或者过4.0筛搀兑豆瓣出售的价格仅3550-3580元/吨区间,而东北大豆蛋白含量39%以上过筛后的价格要达到3800-3840元/吨,俄豆的优势明显,本土大型加工企业九三以及益海均收购俄罗斯大豆进行加工生产,另外河北秦皇岛金海也用少量俄豆进行加工。加拿大大豆转基因以及非转基因品种均进入国内,进口地主要集中在河北、天津以及广东等地,食品加工企业采购居多。加拿大大豆15年1-12月份国内进口总量为107.1124万吨,俄罗斯大豆15年1-12月份进口总量37.3465万吨。 由于低价进口大豆持续冲击国内市场,致使国产大豆市场份额进一步遭到挤压,于此同时国内正常大豆贸易秩序也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尚未有迹象显示可能出现新的利好消息及政策,预计国内市场这种低迷格局恐将继续维持。并且未来国际大豆市场前景亦不容乐观,USDA2016年2月大豆月度报告:全球2015/2016年度油籽产量预计为5.274亿吨,略高于上月预测。其中,大豆产量上调抵消花生、葵花籽产量的下滑。巴西大豆产量未做调整,仍为1亿吨。阿根廷大豆产量上调150万吨,达到5,850万吨。全球油籽库存预计为9,120万吨,较上月预测增加30万吨。全球大豆库存量上调110万吨,达到8,040万吨,为创纪录水平,年比增加4.5%。报告再次确认美国及全球大豆供过于求的格局。后续关注南美产量及中国需求。加上国内供需基本面所潜在的压力,也使现货价格走势令人担忧。 目前,由于国内春节的习俗,国内产区大部分地区收购活动已处于停滞状态。 当前东北地区农民余粮质量稍差,水分较高,剩余比例较往年偏多,加之四、五月份春耕播种前农民资金压力及近阶段东北地区气温逐步回升,后期供应压力将不可忽视。另外受到国家抛储传言影响,中短期市场形势不容乐观,未来价格走势预期仍然是下跌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2月15日山东港口美豆价格出现上涨,美西大豆市场报价3060元/吨,较春节前相比上涨100元/吨,令交易商颇感意外,市场并无明显利好,港口库存保持较高水平,未来南美大豆供应量庞大且价格偏低,所以美豆现货价格能否持续上涨仍然有待观察。 后期重点关注; 一是南美的天气变化(主要是拉尼娜现象对农作物的影响情况); 二是加拿大、俄罗斯非转基因大豆的进口情况; 三是进口大豆的分销价格; 四是食品大豆用转基因大豆的掺杂情况; 五是国储大豆是否拍卖; 六是对进口大豆有害生物的检疫监管情况; 七是国家公布大豆的目标价格4800元/吨,各省实施补贴政策的执行情况。 三、国际粮食库存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球粮食价格正经历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粮食价格连续第四年下跌,供需不平衡及美元升值为主要原因。受国际粮价影响,各农业生产国也承受着重大压力。其中中国三大主粮价格显示出2015年以来下跌之势,其中,玉米是收储及价格变化影响较大品种。 从去年整体的情况来看,国际粮价下跌的主要因素还是受制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供应相对宽松以及美元持续表现强势。另一方面,国际原油价格走低也是一部分影响,因为任何机械、工业品都是最终以原油为原料的,原油价格下滑,意味着外国各种农产品的成本都将下滑。原油价格正持续走软主要是原油产能过剩,俄罗斯提高产量和出口量,特别是美国解除石油出口禁令后成为新的主要供应国,近期解除伊朗制裁,伊朗准备在短期内将原油日出口量提高100万桶。中国经济持续放缓及人民币持续贬值,中国原油进口量很可能低于预期,这也加剧了市场担忧情绪。沙特政府为打击伊朗出口,正故意压低油价并维持高产策略。而沙特降价举措显然是针对伊朗,加大其寻找买家的难度。若沙特沿用这一策略,原油价格可能会在10-30美元/桶区间震荡。 而从市场情况来看,谷物的价格下跌主要受制于阿根廷取消出口关税后玉米种植户的出口竞争力增强,也有更多的小麦出口到国际市场,供应进一步宽松;而肉制品价格下跌则主要因为美国对牛肉进口需求减少,市场竞争加剧,同时欧盟猪肉产量激增也导致了价格回落。 据美国农业部2015年12月供需报告显示。2015/16年度世界粮食供需关系持续宽松,其中预计世界谷物产量24.73亿吨,较上年减少2,800万吨;消费量约24.67亿吨,较上年增加1,300万吨;期末库存约5.65亿吨,较上年度增加614万吨,库存消费比约22.9%,高于17-18%的安全警戒线。全球谷物供需继续保持宽松格局,其中小麦、玉米产大于需,大米产需略有缺口。全球玉米期末库存预测数据仍是历史最高纪录,其中过半的库存在中国。 受供需格局整体保持宽松及阶段性天气炒作等影响,2015年以来国际粮价总体呈现先涨后跌走势。2015年上半年由于泰国大米产量降至19年来最低水平,造成全球大米期末库存预期下滑,国际大米价格反弹。由于主产国在小麦、玉米生长关键期出现恶劣天气,威胁到单产潜力及质量,国际小麦、玉米价格有一定的涨幅。2015年下半年随着全球谷物供需形势不断改善,国际粮价震荡回落。对中国经济状况的担忧渐增(人民币大幅贬值及近期中国股市暴跌),加之担心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影响贸易和消费,谷物、油菜籽及产品市场可能因此受到冲击。 经合组织和粮农组织编制的《2015~2024年农业展望》报告中也对国际粮价的各个方面作出了预测。该报告指出,随着作物产量提高,生产力增强和全球需求增长放缓等因素应有助于农产品实际价格在未来十年间逐步回落,但仍可能保持在2000年年初的水平之上。 当前,各个行业都能够反映出来需求的走弱,从国际而言,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印度、阿根廷等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速放缓的趋势仍会延续。 所以,后期在主产国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下,预计国际粮价仍将保持弱势震荡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