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 |
中晚稻收购进度偏快原因浅析 时间:2014-01-02 来源:生意社 2013年中晚稻上市以来,随着主产区托市收购预案的先后启动,稻谷收购进度不断加快。截至12月15日,湖北、安徽、黑龙江等17个中晚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稻4228万吨,同比大幅增加1345万吨,增幅较上年同期增加近五成左右。其中,湖北、安徽等14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2404万吨,同比增加691万吨,增幅40%;黑龙江、江苏等7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粳稻1824万吨,同比增加654万吨,增幅达56%. 导致今年中晚稻收购进度较快的原因有很多,试分析如下: 一是南方中晚籼稻主产区事隔多年后再次启动了最低收购价预案,而去年同期则没有启动托市收购预案。由于今年启动了托市收购,"国家队"得以迅速入场,有效增强了市场的收购力量,为今年中晚籼稻收购进度较快立下了头功。据业内人士估算,截止目前中晚籼稻收购的2404万吨中,托市收购量超过了三分之一,大约800万吨,于同比增加的691万吨收购量相比多了100多万吨。假设不计算托市收购量,则中晚籼稻的收购量将少于去年同期。 二是东北主产区出台了粳稻外运补贴政策。今年东北地区水稻仍将增产,供应压力继续增大。正当市场收购主体谨慎担心之时,国家在东北产区及时了启动稻谷最低收购预案,并出台了粳稻外运补贴政策,对关内企业采购粳稻将按规定给予每吨140元的补贴,使得东北粳稻的销售竞争力明显增强,从而激发了企业到关外采购粳稻的积极性。截止到12月10日,单黑龙江省就收购水稻92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75万吨,这当中政策性收购果然功不可没,处运补贴政策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三是农户惜售心理减弱。在"国家队"入场并带动其它收购主体入市收购的情况下,农户的售粮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晚稻的收购进度。从一年多的稻米行情来看,中晚籼稻在新粮未上市之前基本上呈稳中有降的走势,今年的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基本上是市场最高价格。虽然粳稻市场行情略好于籼稻,但基本上也是一个弱势震荡行情,市场价格也很难高过最低收购价。这种稻米行情弱化了农户的稻米牛市情结,惜售待涨心理减弱。在国家启动托市收购后,多数农户售粮较为积极,托市收购点售粮排队现象较为常见,这也是今年中晚籼稻售粮进度快于去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是大米消费旺季提前。今年春节较上年提前,商家备货也将提前10天左右,大米备货提前也将是推动原粮收购进度加快的原因之一。今年中晚稻收购进度不但大幅快于去年同期,也是2007年以来最快的一年。而根据稻谷产量与需求情况推断,今年中晚稻收购进度也将是最低收购价政策出台以来最快的一年,甚至可能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最快的一年。见图一。 2007年以来的七年中,2008年12月15日与2011年同期的稻谷收购量较高且较为接近,仅次于今年的收购量,所不同的是2008年中晚籼稻收购较多,2011年粳稻收购量较大。但2008年稻谷产量只有19189.6万吨,而2011年稻谷产量则达20100.9万吨,从收购与产量对比来看,显然2008年要高。另外,2008年下半年,由于金融危机暴发,稻米行情走弱,中晚籼稻与粳均出现卖粮难现象,国家为此启动了临时储存收购政策,稻米购销形势与今年较为接近。而2011年下半年,稻米市场尚处在牛市中后期。因此,对比2008年的收购进度可能更具典型性。分析今年收购进度较2008年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今年中晚稻托市收购较早。《2013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早在9月18日就已经发布,湖北、安徽等省9月下旬即已启动。而2008年的临时储存收购政策则在当年的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后才公布,执行时间上晚了近一个月。 二是今年的托市收购执行的是最低收购价预案,一旦启动后,在收购期内要求敞开收购,不限收、不拒收。而2008年启动的托市收购为临时储存收购,收购量上有一定限制。根据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首批中晚稻临时储存收购量为1000万吨,12月份后又追加了750万吨,总计1750万吨。虽然临时储存计划收购量较大,但不能与敞开收购的最低收购价政策相提并论。 三是稻谷供应量不同。今年稻谷产量虽然尚未公布,但总量在20200万吨以上的可能性很大,而2008年稻谷产量只有19189.6万吨,若考虑到进出口因素,今年稻谷供应量将较2008年高出1300万吨左右。稻谷供应量大幅增加,收购量增加也是情理之中。 四是外运补贴标准不同。今年,为鼓励销区企业到产区采购新粮,缓解东北主产区收购压力,国家出台了外运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关内企业到东北产区按不低于最低收购价采购粳稻,国家将按140元/吨的标准给予费用补贴。而2008年出台的外运补贴标准相对复杂,其中规定从黑龙江、吉林、辽宁购买并外运粳稻的,省间运输为铁路直达的,每吨分别补贴120元、60元、20元。从这点看,应该说今年的外运补贴力度总体上更大些,从而更有利于刺激关内企业到东北采购粳稻。 五是托市收购价格吸引力不同。经过多次上调,2013年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为每百斤135元,处于年内最高价格;粳稻最低收购价为每百斤150元,基本处于历史最高价格,对农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2008年启动的临时储存收购价为每百斤中晚籼稻94元,粳稻92元,而当年的早籼稻收购价都曾破百元大关,因而部分农户仍有持谷待涨心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今年中晚稻收购进度快的主要原因在于政策支持力度大,托市收购启动及时。而今年中晚稻收购量大幅增加,势必会对后期中晚稻的供求关系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晚稻未来的购销价格,这是需要业内人士引起关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