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灾害频发之年为何粮食实现十连增 时间:2013-11-25 来源:新华社 全国秋粮基本收完。记者22日从农业部了解到,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加上已增产到手的夏粮和早稻,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十年增产。 今年粮食的生产经受了春季东北低温春涝、西南西北冬春连旱、夏季“南旱北涝”,以及东北华北粘虫、南方水稻“两迁”害虫等多重考验。在如此频繁的自然灾害下,粮食如何能增产?连年增产为何粮食进口不断增加?今后保障粮食安全还要跨过几道坎?记者采访了农业部负责人及部分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多重因素弥补旱涝损失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尽管今夏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高温干旱、黄淮部分地区旱涝并存、东北局部洪涝严重,但多数地区光温水匹配比较好,秋粮作物长势总体正常。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旱是近十年来同期最重一年,特别是中稻抽穗扬花期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对稻谷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但从全国来看,旱情仍轻于常年。 在北方,洪涝主要集中在沿嫩江、松花江、黑龙江等江河及支流两岸,多为沿江河行洪区坝外地、低洼易涝地块和高速公路两侧无排水条件地块,这些地区秋粮损失较重,但降雨对坡地、岗地、漫岗地秋粮生产有利,东北西部、华北、西北等“十年九旱”传统旱区,作物长势明显好于上年,增产明显,有效弥补了粮食因灾损失。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秋粮面积比上年增加800多万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徐小青研究员认为,秋粮面积增加是弥补洪涝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 据了解,针对今年粮食生产出现的新情况,中央财政专项安排近40亿元补助资金,开展冬小麦“一喷三防”,支持东北、南方水稻产区综合施肥促早熟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以及南方旱区改种补种。农业部门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全国4349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28.3公斤,比所在县平均亩产高89.4公斤。 同时,针对今年雨水偏多、病虫发生较重的情况,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开展统防统治,粘虫、水稻“两迁”害虫危害程度明显轻于上年,实现“虫口夺粮”。 粮食进口源于品种调剂和“价格洼地” 去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1791亿斤,已连续5年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今年有望再上新台阶。但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第二大大米进口国,玉米进口逐年增长。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中国进口谷物和谷物粉1069万吨,大豆4994万吨。 徐小青说,我国进口粮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品种调剂,一些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需要适量进口作为调剂,二是由于国际粮价低于国内粮食价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微博]表示,由于国内生产成本及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目前国内外粮价倒挂日益明显。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土地价格上涨较快,而农户经营规模依然较小,价格劣势显现。同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使国内跟国际粮价之间出现较大差异。 韩长赋表示,目前我国三大谷物平均自给率为98%。我国需要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调节品种、弥补短缺,但是基本自给的方针和坚守18亿亩红线不能动摇,自己的饭碗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今后将合理确定目标定位和主要农产品(7.79, -0.01, -0.13%)(000061,股吧)发展的优先顺序,确保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保持100%自给。 如何应对粮食安全新挑战 粮食“十连增”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韩长赋也指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还有很大压力,主要有四大矛盾—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供给硬性约束的矛盾,供求总量与结构性紧缺的矛盾,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素质下降的矛盾。 徐小青表示,随着城市化率提高,人们肉蛋奶消费增加,饲料用粮需求会增加,玉米深加工扩大也加大需求。耕地减少、农业用水紧缺问题突出。农业进入高成本阶段,农民种粮纯收益不高,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 程国强认为,连年丰收和增产并未解决粮食结构上的供求不平衡问题。目前水稻、小麦、玉米库存较多,客观上带来收储困难。同时,农业开发强度过大,对资源、环境造成很大压力,今后必须平衡粮食生产和资源、环境的代价。 他特别指出,托市收储政策在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粮价倒挂等问题,加剧了进口压力和收储压力。当前应多管齐下做好秋粮收购,稳定市场预期。同时,抓紧研究托市收购的替代措施,启动政策性“种粮收入保险(放心保)”试点。 专家们建议,今后应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种业,推广新型农业机械,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