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甘肃庆阳:农业产业化组 合出拳见成效 时间:2013-10-30 来源:农民日报 庆阳市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农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红富士苹果、黄花菜、曹杏、黄柑桃、金枣等有机绿色食品,以及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羊毛绒等大宗优质农产品享誉国内外。近年来,依托农业优势资源,全市上下创新机制,积极引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扩大产业基地规模,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逐步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蓬勃发展的农业产业不仅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也是全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 七个百万 ” 工程 :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 建设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依托。近年来,庆阳市围绕“草畜、苹果、瓜菜”三大主导产业,通过大力实施紫花苜蓿、肉牛、肉绒羊、生猪、苹果、瓜菜、全膜玉米“七个百万工程”建设,逐步扩大产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推进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为产业化经营建设优质原料基地。 今年,庆阳市粮食播种面积679.64万亩,预计总产量达155.75万吨;预计年底肉牛、肉绒羊、生猪、商品驴饲养量分别达到62万头、283万只、93万头、28万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0万吨;瓜菜种植面积达到114.03万亩,瓜菜总产量达到165.7万吨;紫花苜蓿累计留存面积达431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粮食生产面积扩大到301.1万亩。全市苹果园面积达到123.45万亩,预计苹果总产量35万吨,形成了以董志塬、永和塬、屯子塬、盘克塬、宫河塬为主的5个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西峰区肖金镇米王村(蔬菜)、合水县何家畔乡(苹果)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在区域优势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全市农业产业的布局更加合理,初步形成了“南果北草、南牛北羊、山区草畜、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地全膜玉米”的区域化布局,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在苹果优质产地正宁县,目前建成山河至周家50公里优质丰产带、五顷原至永和20公里优质基地、三嘉万亩优质基地片、南原万亩高新技术示范区为主的绿色苹果生产带,其中万亩基地乡镇4个,千亩基地乡镇6个。果品产销率达到80%以上,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开发格局。今年,全县15万亩苹果喜获丰收,预计产量可达13.3万吨、产值突破2.2亿元,仅苹果一项,使全县果农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合水县的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效益显着。全县整体形成了三川(县川、固城河川、铁李川)三塬(肖嘴塬、西华池塬、店子塬)六大蔬菜生产基地,已建成6个千亩设施蔬菜生产示范点,4个五百亩设施蔬菜生产示范点,以及15个百亩设施蔬菜生产示范点。截至目前,全县完成春季设施蔬菜、地膜商品菜和加工型蔬菜9.85万亩,预计产量18.5万吨,产值1.8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1240元以上。 “龙头企业+基地”:带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经营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内连产业基地,外联广阔市场的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立足地域优势,一批龙头企业在政府引导、项目支持和技术指导下迅速壮大起来。去年,全市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3.81亿元,销售收入36.31亿元,净利润3.62亿元,出口创汇6816.25万美元,上缴税金6348.1万元。至今年9月底,全市新建、改建、扩建农产品加工企业35户(其中新建15户),新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标准高、规模大、产业链条完整。依托龙头企业集团的辐射力量,全市五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越来越显着。位于庆城的驿马工业园区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镇原县金龙食品加工集中区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镇原县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扶持龙头企业规模膨胀和产业延伸,使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涉及领域不断拓宽,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如中盛农牧、解语花、维思特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覆盖肉鸡养殖、玉米淀粉加工、中药材、羊绒纺纱、杏果深加工等多个领域,年均消化各类农产品达40万吨。其中,甘肃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在镇原县计划投资22亿元,建设“3600万只肉鸡产业化项目”和“300万只肉羊产业化项目”。一期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主要建设30万套种鸡养殖场、 4500万羽鸡苗孵化厂、 3600万只商品肉鸡养殖场、 30万吨饲料厂、 7.2万吨肉鸡屠宰食品加工厂等,已完成投资52350万元,并投产营运,这是我市目前投资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而该县最大的羊绒深加工企业解语花山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年均能带动7.8万农户养羊,带动农民年增收千余元。 “ 三位一体 ” : 积极探索产业经营机制 庆阳市上下积极探索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企业与合作社、企业与农户有效对接,广大农民从传统的分散作业者转化为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者,从市场上单个的弱者转化为联合的强者。至今年9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133个,比去年年底1157个增加976个,合作社入社成员9.34万人,辐射带动农户15.7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0.76%。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下,全市流转土地面积82.83万亩,比去年年底的70万亩增长18.33%,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2.38%。建成家庭农场14个,经营耕地0.6万亩。土地流转呈现出规模扩大、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经营高效的良好发展态势。宁县焦村乡任村按照“自愿有偿、风险共担、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宁县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创了以股份合作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的经营先例。 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推动下,西峰区的农业产业化面貌也在悄然改变。依托于专业合作社中龙头企业、种养能手的技术、市场、专业信息优势,越来越多的农民立足于依靠科学养殖、种植,提升农产品质量、产量。由“陇清”瓜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印花SOD奶蜜苹果市场价格达到了5-15元/个,合作社的果园规模达到了3000多亩,辐射带动6个县区、300多个农户;西峰区绿祥种植专业合作社着力运用作物秸秆青贮和矮化果树技术发展波尔山羊养殖和果业,带动了农户达10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成长壮大,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大大提高了农户生产、销售行为的可预测性和有序性。 随着农业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优势产业不断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效益有了较大提升。在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的带动下,农民的生产经营收入、当地劳务收入稳步增长。2013年1至8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668.1元,同比增长16.8%,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