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公告 |
加强粮食归仓入库工作保国家粮食安全 时间:2013-10-3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粮食产后归仓入库是现阶段我国粮食流通的瓶颈 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长期困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04年以来,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保护种粮农民基本收益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在粮食生产出来之后,粮食流通工作还存在发展瓶颈,集中体现在粮食的归仓入库还存在薄弱环节和制度障碍,制约农民收益的实现和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产后烘干能力不足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现在的农户多数缺乏大块的晒场或晒坝;同时,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和商品率快速提高,农户储粮大幅减少,对发展粮食烘干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但粮食烘干设施建设投入大,使用频率也较低,农民的购置能力和意愿明显不足。在很多粮食主产区,这一问题尤为明显,不仅影响农民种粮收益的实现,也影响市场粮源的形成。 ——危仓老库亟须维修改造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利用国债项目,集中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粮库,这些粮库绝大多数已划归中央储备粮管理公司。实践证明,现代化粮库在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其末端建设还很不完善,最突出的问题是其代储库建设和地方粮库建设明显滞后,危仓老库数量很大,无法保证安全储粮。江苏省淮安市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4月底,淮安市地方国有危仓老库仓容共107万吨,占地方国有总仓容的84%,其中需大修仓容50.5万吨,待报废仓容10.7万吨。 ——地方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发展滞后 与发达国家不同,现阶段我国粮食产后归仓入库的过程主要不是农民自储,而是一个以农户生产收割的粮食为起点、以非农户所有的粮仓保管粮食为终点、由多类主体参加、多个环节相连接的过程。作为主产区粮食收购的重要主体,地方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发展滞后,目前在业务上仍以收原粮和卖原粮为主,粮食产后处理能力弱,仓储条件较差,呈现出“小、散、弱”的特征。大多数地方的基层粮食部门与粮食购销企业政企不分,人员队伍老化,质量检验手段落后,难以有效发挥维护农民权益和监督管理粮食市场主体的作用。 江苏省开展粮食归仓入库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江苏是我国粮食产销过渡带,兼有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特点。近年来,江苏围绕粮食收购、储备、保供和稳价四大重心,在开展粮食产后归仓入库工作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在破解粮食流通瓶颈方面实现了重要创新。 ——大力扶持粮食产后烘干能力建设 江苏省从2005年起就将粮食烘干机纳入农机购置补贴,主要补贴对象是农民,主要设备类型是6-10吨烘干机。“十二五”以来,在江苏省政府的支持下,江苏省粮食部门购进了42台套大型粮食烘干机,每台套设备的价格约为300万元,省级财政每台补贴100多万元,大大提高了粮食产后集中烘干能力。 ——不断深化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2001年10月,江苏等8省市放开粮食市场。随后,部分地区围绕规模发展,开始探索规模经营模式。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推进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兼并重组。2011年10月,扬州市宝应县以县粮食购销总公司为母体,深化改革,改变原先以代购代储为主的经营模式,实行以目标考核为核心的集团化企业管理,建立自营粮源基地,发展产业链经营,实现了快速发展。2013年5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 ——切实加强一线粮食收购管理服务 地方粮食部门在组织粮食收购过程中,从加强公共管理服务入手,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改善服务,推动建立粮食收购新秩序。淮安市的做法最具代表性。一是加强对市场主体的规范引导,通过发布政策公告、印制宣传品等,将政策交给群众,让农民卖“明白粮”;严格审核和管理粮食收购主体的资格和条件,保证农民卖粮得到现金,坚持“不打白条”,让农民卖“放心粮”;引导促进各粮食收购主体改善收购服务条件,让农民卖“满意粮”。二是创新风险管理机制,帮助地方国有粮食收购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问题。2013年1月以来,淮安市以县区为单位,由政府和收购企业共同出资,在江苏省率先建立了县级粮食收购共同担保基金,为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农业发展银行申请贷款提供担保。三是组织粮食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加强市场监管,化解粮食收购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 ——在地方储备粮收购中引入价外补贴 江苏积极探索地方粮食储备管理新模式,在经济发达的地市推行价外补贴政策,在扶持农民种粮的同时,指定地方国有粮油购销公司进行合同收购。2008年以来,苏州市对当地农民种15亩水稻以上(含15亩)所交售的当年自产商品晚粳稻实行价外补贴。补贴标准2008年为每50公斤6元,2010年提高到8元,2012年提高到10元。补贴资金由地方财政负责。从2013年起,苏州价外补贴政策的实施品种扩大到小麦,收购办法与水稻基本相同。价外补贴政策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民种粮的直接补助水平,而且促进了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提高了地方储备掌握粮源的能力。 加强我国粮食归仓入库工作的政策建议 建议国家参考借鉴江苏等省市的实践经验,从深化改革入手,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民生产的粮食颗粒归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深化地方国有粮企改革,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在粮食主产区,要深入推进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积极扶持和推动企业发展的业务创新、布局调整、兼并重组和做大做强,改变以买原粮、卖原粮和代购代储代销粮食为主的业务模式,发展现代粮食加工和物流产业,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和服务链,实现与农民粮食生产的有效对接,发挥服务种粮农民的主渠道作用。 ——强化政府公共管理服务,保护农民合理利益 要强化政府粮食部门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平衡粮食归仓入库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利益,着力破解制约粮食流通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地方政府作为主管本地区粮食产后归仓入库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粮食收购管理工作中,要严守两个底线:一是把国家粮食收购政策交给群众,让农民卖“明白粮”;二是地方财政提供支持,建立粮食收购共同担保基金,保证农民卖粮获得现金,让农民卖“放心粮”。在此基础上,要促进各粮食收购主体改进服务质量,让农民卖“满意粮”。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在现行粮食直补和价格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开展价外补贴。 ——加大国家财政扶持,提高粮食烘干和仓储能力 一是改进国家农机直补政策,大幅度提高财政对农民购置粮食烘干机器设备的补贴力度,将达到一定条件的粮食加工企业和仓储物流企业纳入申请补助对象范围,规范和完善烘干机器设备的使用和服务标准。 二是由中央政府出资,由中储粮公司负责,在全国粮食主产区,新建或改造一批仓储规模相对较小的仓储库和收购点,替代现有的中储粮代储库,健全和延伸中央粮食储备管理和服务网络,同时解决中央粮食储备收购“最后一公里”问题。在选址和布点上,要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和规模。 三是对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和承担应急储备任务的粮食加工企业建设改造仓储设施实行奖励或补助。加强分类管理,对1970年以前建设的国有老粮库可以实行“退城进郊”和资产重组,对规模小的仓库及企业可以进行整合。推进技术创新,引入数字粮仓管理技术,与粮食烘干设施、粮食质量监测设施等结合起来,提高粮食流通设施建设现代化水平。
|